
学生聚精会神听宣讲员讲故事。(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同上一堂思政课 讲好新时代故事”走进铁一小学。(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编者按
开学首日,广州日报刊发评论《今天,请以“大历史观”打量思政课》。在“大历史观”下,思政课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怎样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命认同?新学期伊始,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广州大学、广东广雅中学等大中小学,探寻校园里的思政教育新实践。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左康华:
风雨长廊变“红色长廊”
打造沉浸式“党史教科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9月1日上午,广州大学法学专业大二女生黄雨慧和其他数十名同学,正在上新学期的第一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这堂课并没有在教室里进行,而是搬到了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党建红色文化长廊”(简称“红色长廊”)。在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红的带领下,黄雨慧与其他同学一起,边看图文展览,边听老师讲解,宛如走进了党史展览馆。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左康华说,以前,思政课通常是大班教学,老师在台上讲,同学在台下听。如今,广州大学的每个同学都会到党建红色长廊来上几节现场课,这种现场教学方式颇受同学们好评。
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广州大学依托原有的风雨长廊,将其改造升级成绵延千米的党建红色长廊。长廊内的展陈内容以时间为线索,把百年党史发展中的重大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内容一一呈现。展陈涉及人物300多位,事件近300件,集中展示了68种精神,犹如一本立体的沉浸式的“党史教科书”。
“风雨长廊串联起了学校的生活区和教学区,是许多同学每日的必经之路。同学们路过时,都可以看到党的发展历程,从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感召和鼓舞。”左康华说。
左康华介绍,目前,广州大学已经建立起一个“大思政教学团队”,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老师为主,同时也吸纳了公共管理学、行政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法学等专业课的老师。课程方面,广州大学教务处牵头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该中心实行“双负责人制”,也就是由思政课老师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老师一起,共同参与到思政课程教学中来,让思政课程融合得更贴合。
“思政课教师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在红色大地上,把立德树人目标融于生活点滴中。”在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红看来,红色长廊的教学创新探索,正是“小课堂”与“大课堂”协同育人互动的生动实践。师生们在日常的行走间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同时,增强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命认同,共同打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氛围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