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岁的梁国庆,曾投身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战争。

1942年爱国华侨支持抗战的中行汇款单。

横琴中行用心用情服务琴澳客户。
南粤大地,薪火相传。广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红色金融始终与保障军需、安定后方紧密相连。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彼时,广东中行毅然肩负起时代重任,为侨汇开辟了安全通道,将海外赤子的拳拳爱国心,化为支撑抗战的涓涓暖流,并以金融之力为实业发展筑起了坚实的后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新征程上,广东中行将始终牢记伟大抗战精神,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文/王楚涵、黄爱弟
图/广东中行、江门市华侨华人博物馆(侨汇图片)
承诺跨越山海 一纸侨汇家国情
广东,以江门市为核心的五邑地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在这里,一张张跨越山海的侨汇,既是侨眷赖以生存的依靠,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撑。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心系国家和亲眷,通过侨汇,为祖国和国内眷属提供跨国汇款,源源不断的侨汇如同“溪流”,从五洲四海汇聚到中华大地,在抗战烽火中构筑了一条经济生命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地区大多陷于敌手,对外贸易受阻,侨汇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1942年进入中行工作的谭启明,曾在江门中行百年行觅史撰写访谈时回忆道:“当时台山因侨汇断绝,侨眷生活陷入困境,侨眷接到电汇寄来的侨汇,如同久旱逢甘霖。”
一纸侨汇,万千期盼。承诺,在此时重于千钧。
危难之际,广东中行毅然逆流而上,通过增设行处、自设电台、简化电文内容等措施,加速侨汇兑现。
1943年9月起,肇庆、台山、新昌、赤磡、金岗……一个个新的分支机构,如灯塔般在重点侨汇地区亮起,它们减少了中转的梗阻,缩短了等待的焦灼,能更快速地办理积压的侨汇业务。
快,还要更快!在邮路辗转费时、国内电信受战事影响无法及时抵达时,广东中行在新设的行处,自行设立了无线电台发密电,力克万难推进侨汇收付工作,大量电汇由海外中行发至国内总行,再由总行国外业务部转电国内各行处解付,还通过密电形式,简化汇款流程,加快电汇拍发。
抗战期间,中国银行依托海外机构网络,成为收转侨汇支持抗战的主要力量。1939年,中行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14%,1941年增至46%,此后长期保持在50%左右,对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有力支持抗战起到重要作用。
“当兵光荣,可以保家卫国!”97岁高龄的梁国庆回忆起当年战斗的艰险历程,目光依旧坚毅。抗战时期,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解决华侨子女教育缺少教师的问题,倡议并创办国立华侨师范学校。少年3梁国庆考取并入读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从此种下革命的种子。后续他又投身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的战争中,1955年复员回到恩平,在加入中国银行江门恩平支行后,他继续守卫着另一条“战线”,为每一笔贷款筑牢安全防线。
时代在变,承诺不变。
一代代广东中行人,恪守金融报国初心、践行金融为民使命,这是他们跨越山海、永不褪色的承诺。
坚守历久弥新 扶持大后方建设
抗战时期,实业不仅为抗战提供物资供应和后方保障,亦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在潮汕地区,抽纱行业是数十万百姓赖以为生的支柱产业,抽纱行业的原料是由国外购入,加工制成后返销出口。若按照当时外汇管制的规定,货物出口成本昂贵、手续复杂,且抗战期间,很多银行均无法放款,抽纱手工作坊大多资金周转困难。为维持当地经济以及国计民生,中行汕头支行挺身而出,专函报广东中行转总(行)管理处,向上争取了出口方面的豁免,为潮汕维系住了抽纱行业的发展。
1937年至1942年,中行贷款在战时四行两局(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的份额约为三分之一,为大后方生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广东,中行将这份坚守深入到最广袤的田间地头。1937年1月,广东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简称“农合会”)正式成立,特约各银行为指定农贷放款行,2月广东中行设立农放组,4月广东中行与省农合会签订合约,为东莞、中山、台州、增城、澄海等19个市县,提供购种、购置农业设备以及运销等方面的贷款支持。
1940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为发展后方经济,充实长期抗战的经济力量,韶关四联分处承担广东的农放工作,并推派中行为代表行负责推进广东省的农放工作。从1940年贷款余额104.51万元,到1941年贷款余额786.36万元,飞速增长的数字,是中行支持农业生产、稳定后方基础的有力证明。
“为反抗外敌入侵,不怕死!”今年99岁高龄的陈国岚在回忆年轻时的抗战经历义愤填膺地说。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身上浓缩着一个时代的精神,15岁那年,她毅然投身抗日战争,将“反抗外敌入侵,不怕牺牲、不怕苦难”的信念融入生命,从送信员到抗战宣传一线,自称“有点文化”的她,走家入户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积极种粮食保障后方生产。1979年,她调入中国银行珠江支行,将这份坚守,继续倾注在中行人员队伍的建设中。
时代在变,坚守不变。
一代代广东中行人,将服务实业的信念融入血脉,把力撑民生的责任扛在肩上,这是他们矢志不渝、历久弥新的坚守。
赓续红色血脉 融通湾区谱新篇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中行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和磅礴伟力,以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实践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南粤大地上绘就时代新篇章。
融通产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最坚实的动力。广东中行始终紧随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做企业的主办银行”为目标,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和“领头雁”作用,深耕细作“五篇大文章”,将金融资源精准地投向制造业、民营企业、科技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千万工程”等重点领域,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以高质效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赋能。截至8月末,广东中行人民币各类贷款余额超1.9万亿元,当年新增超千亿元。
融通民生,将贴心的服务化为万家灯火的日常。广东中行以“做市民的首选银行”为目标,在普惠金融、提振消费、养老服务、“百千万工程”等领域主动让利、精准滴灌。高效响应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第一时间响应落实,丰富“中银E贷”“随心智贷”“无抵质押消费贷款”产品体系,让广大市民享受政策红利。截至8月末,广东中行零售贷款余额超6200亿元,个人消费类贷款当年投放超650亿元。
融通湾区,在世界的舞台上书写双向奔赴的崭新篇章。广东中行不断巩固提升跨境金融优势,以“做跨境的领先银行”为目标,从率先落地“跨境理财通”、首批试点“跨境支付通”,到主动对接落实“南沙金融30条”“横琴金融30条”等重大政策,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外贸企业金融需求,落地百余项湾区金融创新,跨境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结算、结售汇等市场份额稳居市场第一,高质量服务“走出去”“引进来”。
岁月流转,精神赓续。
广东中行始终坚守“人民金融”底色,厚植“国之大者”情怀,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的实践中,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楫笃行。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