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何志凌
“心血管病是生活方式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何志凌介绍,近年来,心梗患者有年轻化趋势,而年轻的心梗患者如果在术后不注意身体,在生命中可能还会面临第二次、第三次的打击。治疗心血管疾病19年来,何志凌一直都跟死神赛跑。但是,手术室里的挥汗如雨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在何志凌眼中,中医综合治疗能解决更多“心病”,而在心梗救治中,针灸也展现了它的独特优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徐心怡、王雯玉
在35岁心梗发生后
他无法从恐惧中走出来
201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35岁的龙先生如常回到办公室,他感觉异常寒冷,胸口隐隐作闷作痛。他把暖气调高,却开始冒冷汗,脸色发白,同事劝他去医院时,他倒下了,然后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
做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龙先生住了院。在住院期间,他经历了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等情况,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得到改善,顺利出院。不过,焦虑却如影随形,一直折磨着他,恶心、晕眩等问题总不时出现,尤其在独处时,胸闷、胸痛、冷汗等症状总是突然来袭,几乎是再现了他心梗时的情景。
经过各种检查后,他被告知这些是躯体化障碍症状,但他却难以接受这些是心理问题,拒绝用心理药物来干预。在中医综合治疗下,这些症状得到了改善。在经过分阶段的营养、药物、运动指导心脏康复治疗后,他终于在半年后回归了正常生活。
针对龙先生严重超重、膝盖不好、跑不了步等情况,医生教了他一些适合个人体质的中医康复方式,比如调息、间歇性断食、八段锦等。如今,龙先生已经减肥成功,身体健康状况也很好。
“久坐、缺乏运动,晚上还经常熬夜应酬喝酒,还有严重的超重,这些都是年轻人心梗越来越常见的诱因。”何志凌提醒,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年轻的心梗患者在出院后,如果不注意身体,在生命中可能还会面临第二次、第三次的打击。
在心梗急救和康复中
针灸有其独特优势
很多人心目中,针灸更擅长调治“慢病”,但是在急性心肌梗死这样的“急病”治疗中,针灸也在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何志凌介绍,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针灸医院),针灸治疗可在术前帮助缓解疼痛,减少急性心梗发作时的“濒死感”;在术后帮助提升整体机能和状态,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改善焦虑、失眠,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急性心梗救治的过程中,病人往往会处于一种异常惊恐、疼痛的状态,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讲的‘濒死感’。”何志凌解释,针灸有助于缓解疼痛,既能减少这种“濒死感”,还有助于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在术后住院期间,针灸治疗还有助提升整体机能和状态,改善心肌微循环、减缓心肌梗死后免疫反应,缓解残余症状,并且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患者在做完支架手术后身体虚弱,老年人尤其如此。心梗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心梗容易刺激消化道发生水肿甚至出血,而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术后常用药物,也有可能会引发消化道不适和出血。”何志凌表示,这时,病人往往胃口不好,对药物的吸收也非常差,针灸可以起到培补正气的作用,克服药物吸收困难的问题。此外,在不能吃补气药的阶段,艾灸也是一个“大补”的方法。
“此外,在心梗患者术后康复治疗期间,焦虑、失眠的情况也特别常见。”何志凌表示,中医针灸和五行音乐疗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这种住院期间的情况,把病人的焦虑甚至轻度抑郁状态调整过来,有效提升生活质量。
每日生死竞速
在“救心”路上修行
何志凌成长于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武术教练,也有一定的中医根基,家里有很多中医书籍和地方草药。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何志凌后来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此后,学习和工作的重心都一直放在心脏重症救治上。
从事心血管治疗工作19年,何志凌一直都在跟死神赛跑。除了健身之外,他还培养了很多“争分夺秒”的技能,比如利用碎片时间休息,按摩穴位提神。“充电20分钟,我又能很快速地投入一场新的工作。”
每天都在生死竞速,总有一些用尽全力也无法救回的生命,会让医者久久难以释怀。不过,更多的无力感可能来自手术室外。
何志凌介绍,就在不久前,一位四十多岁的心梗患者不愿意接受治疗,拔了针就走出去了,家属也无法说服他,后来随访得知,他当晚就在家中离世。“很多时候,我们‘动手’的时间不如我们‘动嘴’的时间多。我们告诉家属,让他理解,让他相信。我们愿意花这样的时间跟患者解释,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签个字——‘你不想做就签个字’。”
“这是人命,不管怎么样先救回来再说。”何志凌说,“学医的人都是在修行,这就是我们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