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

推进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系列平台和设施的谋划建设
广州日报 2024年09月23日 方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历史沉淀深厚的广州,在新时代全球竞争的浪潮中,仍不断迸发出科技创新的澎湃生机:2023年广州入选胡润的全球独角兽榜企业22家,增量居全国第1;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的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

  新时代新征程,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也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为《规划》)中被明确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这既是广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示范的科技担当,亦是广州推进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全面体现了广州在原始创新策源、关键技术攻关、科创企业集聚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创新高地

  眺望深海,广州诞生了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大洋钻探科考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之重器正在加快建设。仰望星空,布局广州的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中科宇航,以“一箭26星”刷新中国运载火箭新纪录。

  《规划》明确,面向未来,广州将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推进空天领域向“深”突破:加快集聚国家深远海、深空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总部基地、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等系列平台和设施的谋划建设,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书写科研浪漫。

  聚焦生命科学,广州也在迈向全球前沿、向“高”攀登。作为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广州拥有全国唯一的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广州国家实验室和亚洲最大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人类细胞谱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建设;我国三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总部已落户广州。

  面向2035年,广州将强化对全球顶尖生物医药项目的支持,大力推动在呼吸系统、细胞和基因治疗、蛋白组学等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人类健康共同体构建“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

  与此同时,广州正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向“新”而行: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为双引领,加快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纳米科技、量子科技、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前瞻性布局数据中心、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实验室等未来科技基础设施,鼓励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勇闯未来产业“无人区”。

  塑造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核心承载地

  在科技创新议题中有个形象的比喻: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聚焦成果转化这一从实验室到货架的关键之跃,《规划》提出,广州要塑造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核心承载地。

  推进创新主体跃升创新引擎,建设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环港科大(广州)等成果转化基地。广州拥有全省超过5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汇集了10所进入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的大学。未来广州将立足华南学府优势,不断深化高校院所周边创新空间供给,为学校师生等创业群体提供联合办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多元丰富的低成本创业空间,推进企业设立企业研发中心、短期技能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空间,加强共享实验空间、检测评价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合作和转化营造产学研一体的优良环境。

  聚焦关键技术,提升核心技术攻关“硬核力”。面向2035,广州将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高分子材料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纳米智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模式,整合力量,打通关键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路径,孕育一批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领军队伍,锻造一批自主可控、核心关键的落地成果。

  广州活力创新轴纵贯湾区南北100公里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以“从0到100”的科技创新,也需要推动“从100到N”产业发展。为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规划》描画了一条纵贯湾区南北100公里的广州活力创新轴,支撑起广州融湾面海、湾区两翼并进的创新脊梁。

  这条轴线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新区,链接湾区东西两岸,积极促进广深港澳创新要素对流,推进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未来交通、海洋科技等领域紧密协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明确,广州活力创新轴全面探索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模式,贯通“创新策源-孵化转化-产业应用”完整链条,分段优化创新要素布局:北段将串联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江城片区、南香山片区、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台,促进核心企业、科研机构、高新科研院所带动科技研发与智能制造联动发展;中段包括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生物岛、创新城、莲花湾地区等重要平台,推进总部服务、数字经济应用与高校科研转化的深度融合;南段包括南沙庆盛、黄阁、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及万顷沙等重要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的布局,共建基础研发和前沿科技的开放合作平台。

  广州2035·科技担当

  ——广州活力创新轴:纵贯湾区南北、链接东西两岸,深度衔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资源协作,联动“黄金内湾”东西两岸创新格局,带动粤东西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战略科技向“深”突破:推进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总部基地、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等系列平台和设施的谋划建设。

  ——面向前沿向“高”攀登:强化对全球顶尖生物医药项目的支持,前瞻性布局数据中心、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实验室等未来科技基础设施,鼓励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勇闯未来产业“无人区”。

  ——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环港科大(广州)等成果转化基地,提供联合办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多元丰富的低成本创业空间,加强共享实验空间、检测评价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合作和转化营造产学研一体的优良环境。

广州日报2035广州新愿景A3锚定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 方晴2024-09-23 2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