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

穗港深“科技集群”连续四年全球第二

广州日报 2024年02月19日 曾毅、林欣潼

陈国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航拍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 摄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回首这五年,《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正以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逐渐实现,从2019年起步时的“爆发力”,经过五年来的“加速度”,到今天的“大步跑”,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处处是机遇、万类争上游的兴盛繁荣国际一流湾区。

  日前,广州日报独家专访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邀他聚焦香港在融入大湾区建设、与包括广州在内的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入合作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畅谈香港将如何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机遇。

  陈国基在专访中特别点出“穗港深”这三个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创新能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位。他同时表示会持续深化穗港两地高水平合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毅、林欣潼 图/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办公室提供(除署名外)

  多措并举多方合作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通

  广州日报:自2019年2月18日公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已经五周年。这五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如何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独特优势,推进大湾区建设?

  陈国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更是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香港必须勇于担当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应有之力。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大湾区建设的工作,与粤澳两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绝的动能。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推进大湾区建设,最重要的是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重要生产要素的高效便捷流通,提升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在金融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担当带动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和推动内地投资者走向海外市场的双向桥梁角色。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推动两地资本市场联通。

  “跨境理财通”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深受市场欢迎。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六项政策措施,包括发布优化“跨境理财通”试点的实施细则、扩大深港跨境征信合作的试点范围等,不仅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加强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更有利于香港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以法律服务为例,香港是国家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汇聚众多国际法律人才和企业。香港的普通法制度也深受国际投资者信任。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建设香港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包括争取将“港资港法”和“港资港仲裁”由深圳前海及内地自贸区扩展至适用于整个大湾区,为深圳以至大湾区的企业提供一流的专业国际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增强外资企业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投资的吸引力。

  便捷人才“南下北上” 更多青年逐梦大湾区

  广州日报:对于大湾区人才交流方面,大湾区城市间的人员流动越来越畅通频繁,香港特区政府亦推出多项便利政策,未来如何让更多青年逐梦大湾区?

  陈国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处处有机遇。在中央和广东省的全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已在不同领域推动多项便利措施,支持香港居民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并协助大湾区内地人才前往香港开拓新机遇,充分发挥香港“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角色。

  以青年发展为例,特区政府十分支持香港青年登高望远,把握大湾区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已推出不同计划,为有志于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升学、实习、就业和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适切支持。自2023年起,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恒常化,鼓励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开拓事业,逐梦大湾区。

  特区政府还通过“青年发展基金”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提供资本资助和创业支援服务,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不同城市创业,至今已成功招募并协助超过210队青年创业团队落户双创基地。

  香港致力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推动人才互动交流,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例如,符合条件的香港律师和大律师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取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办理适用内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务。这为香港法律执业者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拳脚的空间,也有利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

  同时,特区政府一直与内地相关部门推动大湾区高端人才“南下、北上”流动更便利。如内地去年推出的“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便利在大湾区工作的内地六类人才“南下”来港。去年特区行政长官发布的施政报告则宣布香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在港申请两年或以上的“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并会获加快处理,这大大方便在港外国人员“北上”洽谈商务,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人才流动,也为国内外人才在大湾区提供一展所长的好机会。

  穗港地缘近人缘亲 深化两地高水平合作

  广州日报:我们看到,大湾区城市间的人员流动越来越畅通频繁,香港特区政府亦推出多项便利政策。在便利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双向互动”方面,香港特区政府有何举措?

  陈国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去年4月率领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前往包括广州在内的四个大湾区内地城市,就是希望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各城市凝聚共识,共同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我本人今年1月初,访问了广州及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在广州见证《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签署、“粤港人才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这将有助于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设。

  我参观了广州国家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特区政府正拓展生命健康科技基础研究,将香港发展成为医疗创新枢纽,加强大湾区协作,包括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相信穗港两地在医药技术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广州南沙是重要的穗港合作平台。南沙定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自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来,南沙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负均有降低,有利于港人港企到广州南沙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同年开校,更是穗港教育合作的历史性时刻,为穗港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开启新篇章。

  我们会持续深化穗港两地高水平合作,包括继续鼓励和支持香港各界用好广州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发展机遇,展现大湾区城市的团结一致,丰富大湾区故事内涵,持续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寄语大湾区:

  今年是龙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周年。我充满信心,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各市政府将继往开来,贯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奋力推进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共同引领大湾区在高质量建设的新征程上龙腾四海!

  数据亮点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位。

  ·香港青年可通过教育部推行的“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的高等院校,当中有18所院校位于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东莞和肇庆四市。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青年发展基金”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提供资本资助和创业支援服务,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不同城市创业,至今已成功招募并协助超过210队青年创业团队落户双创基地。

  新闻延伸

  今年春节期间内地旅客来港人次超2018年同期水平

  新华社香港2月18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18日表示,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来港旅客总人次已达到2018年同期水平,内地来港旅客人次超过了2018年同期水平。

  发言人表示,8天里,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初步录得约143.6万人次旅客访港。其中内地旅客125.5万人次,8天日均入境量较2023年劳动节假期及国庆节假期分别高25.3%及14.9%,也超过了2018年同期的日均人次;内地旅客入境高峰日为2月12日,有约18.6万人次;内地旅客平均使用最多的入境口岸为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其次为罗湖口岸。

  统计显示,8天里,共有约1980个内地入境旅行团、约6.6万人次到港。

  发言人表示,8天里,访港旅客足迹遍布香港各个主要旅游景点,气氛热闹。根据业界反映,春节期间酒店入住率超八成。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表示,特区政府会总结经验,继续做好协调工作,提升旅客访港体验。

广州日报战鼓龙龙加油干 弄潮儿向涛头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特别报道A12穗港深“科技集群”连续四年全球第二 曾毅、林欣潼2024-02-19 2 2024年02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