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落幕,由东莞松山湖参演的群口快板《风火山》摘得中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一部文艺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折射出松山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引擎的另一面:在以千亿元GDP为代表的“硬家底”之上,一片滋养创新人才的文化沃土正蓬勃生长。
群星奖作为我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每三年举办一届。本届群星奖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名群众文艺工作者参评,经过初选、复评及终评,最终评选出60个获奖作品(团队)。该奖项的获得,成为松山湖乃至东莞市群众文艺创作实力和文化建设成果的闪亮名片。
文、图/马骏、松湖
软硬兼容 多维城市让人才“心向往之”
作为国家高新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的科技标签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经济指标与产业规模仅是区域发展的“骨架”,真正让人才“心向往之”的,往往是城市的文化气质。
松山湖深谙此道。近年来,松山湖以“乐享松湖”为理念,系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科创园区同时成为文化热土。从《风火山》以艺术手法诠释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钢铁意志,到图书馆、博物馆、展演中心等文化地标矩阵的快速成型,松山湖用行动证明,高端产业与高雅文化从不是对立选项,而是相辅相成的双翼。
场馆矩阵 以多元空间赋能文化生态
文化需要载体,更需要能与人才需求共振的空间设计。松山湖悠兰里文化艺术街区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范本,融合数学探索馆、科技馆、钟书阁等业态,一年内吸引超580万人次,印证了“文化+商业+生态”模式的吸引力;建设中的松山湖展演中心则包含1200座剧院与超1万平方米展厅,这一东莞“湾区会客厅”项目计划于明年第一季度完工,预示着未来高端演艺资源的落地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与博物馆也并非“孤芳自赏”,而是通过基层服务网点、定制化展览将文化资源下沉至社区与企业,让科研人才在“十分钟生活圈”内触手可及精神滋养。
场景创新 从“赏花经济”到青年共鸣
若说场馆是文化的“硬件”,各类活动则是激活人文生态的“软件”。松山湖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文化IP结合——“赏花月”单日客流峰值达六七万人次,联动乐队大赛形成“赏花+音乐”的独特体验;此外,沉浸式元宵游园会、金秋欢庆嘉年华系列活动等节庆IP吸引数百万人次打卡,直接拉动消费增长。
更关键的是,针对园区青年人才聚集的特点,松山湖以“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露营节、潮流剧目等年轻化活动,构建了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乐队大赛”覆盖海选至决赛,联动花海、街区等多场景,汇聚湾区音乐达人,成为青年文化交流重要平台,让“向往地”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创作深耕 从群众文艺到时代表达
《风火山》的成功并非偶然。作品通过“缺氧不缺精神”的叙事,将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当代工匠精神熔铸一炉,正是松山湖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缩影。
近年来,松山湖原创舞蹈《甜蜜的生活》获省级金奖,短视频《馆长说馆》登上全国平台,超70项省级以上奖项背后,是公益课程、文艺赛事、人才培育机制的持续投入。群众文艺的百花齐放,既提升了市民美育水平,也成为传递时代强音的艺术载体。
环境提升 十大工程传递民生之暖
从一条路到一盏灯,无不是松山湖匠心提升城市品质与生活环境的细微体现。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松山湖全民健身步道(北环线)全新上线,升级打通约3公里的关键断点,以“串联成环”的方式形成全长10公里的“北半湖”精华线路。这里也成为“松山湖双年展”装置展示的承载地,让公共艺术恰到好处地融入自然与城市。为打造极具松山湖特色的山水慢行廊道,松山湖将重点围绕松山湖景区、月荷湖公园等,建设跑步圈和骑行圈,新建或改建25.5公里,这一全民健身步道预计明年4月整体完工。“点亮松山湖”园区照明系统改善提升行动计划年内完成,预计安装路灯4000余盏,将精心塑造松山湖国际双创社区、松山湖图书馆片区等重点片区夜景名片,让松山湖的夜色更加绚丽多姿。
除此之外,松山湖今年全面实施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十大工程”,还包括提升悠兰里整体品质,启动松山湖月荷湖(三枝松水库)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推动松湖烟雨示范段品质提升,推进一批城市冲凉房建设和松山湖中心公园建设,后者将原梦幻百花洲与邻近的松山湖中心公园共同升级改造成一个占地约1140亩的城市公园;实施北部片区、万象汇周边、团泊洼片区交通改善工程,实施企业园区周边配套提升工程。
这些“民生之暖”浸润松山湖的每一角落,或许会让更多人才喜欢这里,从而实现人与城共成长,助推松山湖从“产业园区”迈向“人文活力新城”。
未来启示 以人文温度激活人才“增量”
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松山湖的这些实践更具标杆意义。它清晰显示:区域竞争已从单一的经济维度拓展至综合生态的比拼。当文化供给能与科技人才的精神需求同频共振,当一座城市既能提供前沿的科研平台,也能提供一场触动心灵的演出、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人才自然会用脚投票。
松山湖以《风火山》的群星之光,照见的正是这样一种发展逻辑:软实力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驱动创新的底层逻辑。未来,随着“文化+科技+人才”融合模式的深化,松山湖或将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园区转型的典范——这里长出的不仅是实验室和生产线,还有一座生生不息的文化绿洲,它以人文温度滋养创新土壤,让“杰出人才向往地”实至名归。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