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佛山市与肇庆市行政区域界线部分变更的公告》发布,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所辖的赤坳、高布、沥南、新良(原良村)、奕庆、洞口、迳洞、坪岭、云路共9个行政村,正式划归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管理。这场跨越两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不只是地图上的边界移动,更是一次发展与机遇的重新布局。
近日,记者走进赤坳、云路、新良三村,探寻这片土地在时代更迭中的呼吸与脉动。从新良村的“起飞在望”,到赤坳村的“蔬香致远”,再到云路村的“虾跃新途”,这三个古村落恰如缩影,映照出划转九个行政村共同的发展图景。它们既守护着青砖黛瓦间的文化记忆,也拥抱机场高铁带来的时代机遇;既延续着祠堂门楼里的精神传承,也谱写着“百千万工程”下的振兴新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李传智
古韵悠扬:青砖黛瓦间的文化根脉
新良村的早晨,阳光正好。跟随该村党支部委员李肇忠的脚步,记者徐徐步入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褪色的墙砖泛着温润光泽,青石板上苔痕斑驳,偶尔有挑着担子的村民擦肩而过,扁担吱呀作响,带着淳朴的笑意。“永安里”门楼静静矗立在村口,门头上三个大字依稀可辨。李肇忠指着它介绍:“这座门楼高5.5米、面阔4米,砖木结构。在过去,村里嫁娶队伍都得从这儿经过,寓意平安顺遂。”他的手轻抚门楼青砖,仿佛在触摸一段鲜活的历史。
赤坳村的午后,树影斑驳。驱车沿县道X436北行,两旁绿荫如盖。临近村口,白墙灰瓦在树叶掩映间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莫名的心动。赤上村的“国贤祎宗祠”静立于阳光中,青砖素瓦,木雕精美;铁场村的“仁厚里”门楼额上三个大字依旧挺拔;赤新村的“有智范公祠”内,墙上的“花鸟山水”壁画色彩依然鲜艳,花鸟欲活,山水欲流。老人在敞开的屋门前休憩,收音机里粤曲袅袅;年轻人在院子里洗刷,水声哗哗。
云路村的清晨,影影绰绰。记者沿着Y232乡道蜿蜒而上,两侧山色如黛,林木葱郁。行至一处开阔水域,连绵的白色棚膜沿水铺展,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再往前,山路回转,村庄倏然现于眼前,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该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张卫深领着记者穿梭于青石巷弄。村中水塘如镜,倒映着青砖老宅与新建小楼。张卫深时而介绍村里的文化历史,时而指点斑驳的居仁里门楼,时而在一座1923年建成的西式建筑前驻足,它与广府民居相映成趣,记述着山村兼容并蓄的往事。
这些村落不仅建筑风格与高明更合一脉相承,连屋檐下的生活节奏、宗祠里的香火传承都很相似。正如新良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李桂洪所说,“我们新良村和更合镇本来就是‘隔壁邻舍’,距离近,历史上就一直有来往。”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同源,为行政划转后的深度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地缘相亲:一衣带水的往来与融合
尽管此前分属两市,但云路、新良、赤坳等村与更合镇在地理、经济、人员往来上早已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这种地缘与人文的深度交融,使得行政区划的调整成为水到渠成的“回归”。
在新良村村委会,李桂洪打开了话匣子。他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村里不少村民会挑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到更合镇的集市上去售卖,那是两地民间经济往来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可以想象,那时候的路上,既有你来我往的攀谈声,又有畜禽的鸣叫声,还有扁担的吱呀声……这些声响共同奏响了两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不仅是赶集。”李桂洪接着说,“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很多也选择高明,或者去佛山其他地方。可以说,我们和高明在人员、经济上的联系一直没断过。”
他提到,2000年以来,村里引入了一些工厂,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流,“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此外,村里的集体鱼塘和部分山地,也有来自佛山南海等地的老板承包经营,进一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赤坳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罗少欣端坐在自家的房屋前,一边望着往来的汽车,一边和记者聊起区划调整后的变化。她坦言,划转初期,村民不是没有顾虑。“看病报销怎么办?办事要跑更远吗?”当消息刚传来时,不少村民心里都“打鼓”。但高明区很快派员入村,召开座谈会,发放说明材料,开展宣讲。
“讲得很清楚,医保、办事流程都会平稳过渡。”她笑着说,“慢慢地,大家心头的石头落了地,反而开始期待起来。”
腾飞序章:空港机遇下的振兴路
随着“百千万工程”进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阶段,叠加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与高铁站落地的双重利好,这些古村落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蝶变。
在前往云路村的路上,一片连绵的白色棚膜引起记者的注意。张卫深告诉记者,那里养的是云路村的“宝贝”——罗氏虾。“我们云路村山好水好,特别适合养虾。”张卫深语气中带着自豪。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规模化养殖,罗氏虾产业每年能为村里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未来,随着交通的越发便利,云路村拓宽了产业发展思路——未来或将发展虾仁、虾酱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云路罗氏虾”的附加值,“虾跃新途”的场景将清晰可见。
从“土特产”到“品牌链”的美丽蝶变不仅发生在云路村,这一幕同样在赤坳村上演。如果说云路村是“虾跃新途”,那么赤坳村便是“蔬香致远”。赤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贤文介绍:“我们这里水好、环境好,种的菜拉到肇庆市区去,每斤还能多卖五角钱!”杨贤文表示,现在划到高明,希望高明的农业政策能给村里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他说,机场跑道离村里很近,意味着我们的蔬菜能更快运出去,年轻人还可以在机场、高铁站实现家门口就业。
对新良村而言,机场和高铁站带来的是“起飞在望”。在新良村村委会门口,李桂洪指着不远处的方向说:“你看,跑道就在我们旁边。以后的高铁站,离我们村可能不到10公里。”他的语气中满是自豪。交通枢纽的建设,正在改变年轻人的人生轨迹。“机场、高铁站本身就需要很多服务人员。”李桂洪盘算着,“说不定以后我们村里还能发展起配套的餐饮、住宿,年轻人不用走远,在家乡就能有发展。”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高明区在划转后加快推进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接轨,确保村民“不吃亏”。同时,相关部门也在规划着几个村未来的发展。
罗少欣说:“并入更合,不只是换个名字。我们盼着村里的路能再宽一点,环境能再美一点,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能让我们村真正变个样。”这不仅是罗少欣的期盼,也是许多赤坳村村民的共同心声——在融合中寻求发展,在变化中守望幸福。
记者观察
乘空港+“百千万工程”东风,九村迎格局之变
围绕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这一战略支点,高明区正全力构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格局。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将举全区之力支持新机场及“三大高铁”建设,致力于打造“水陆空铁”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在产业层面,高明将依托机场优势,重点发展航空制造、临空服务、跨境电商等临空产业,佛山临空经济区智造产业园更合先行区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载体。据介绍,佛山临空经济区智造产业园是佛山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园区之一,西部片区(更合先行区)位于高明区更合镇。园区将依托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运营、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优质企业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改善村容村貌、发展集体经济等举措,高明区正在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村民将切实享受到区域发展带来的红利。
对新划入高明的九村而言,这两大机遇的叠加效应是深远而具体的。首先,是产业能级的跃升。云路村的罗氏虾、赤坳村的优质蔬菜等“土特产”,将凭借物流速度,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并有望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其次,是就业与增收渠道的拓宽。空港枢纽及其配套产业将催生大量航空服务、物流、餐饮、住宿等就业岗位,为村里年轻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可能,将有效促进人口回流。最终,是乡村发展格局的根本性改变。九村将从曾经的区域边缘,一跃融入大湾区核心交通网络与产业辐射圈,从而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迎来整体蝶变,真正实现从行政“并入”到发展“融合”的跨越。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