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像金柚一样又甜又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走进梅州南福金柚种植基地,察看柚子及其加工产品、文创产品,共话乡村全面振兴。
“金柚”之喻,意蕴深长,既饱含着总书记对南粤大地的深情厚爱,更浸润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考察广东,对南粤人民深情牵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一以贯之、始终坚定。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将镜头对准广州,大写的“人”字,始终是贯穿广州改革发展的不变主线。
立足广州看广州——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广州,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超大城市,有2400万实时在穗人口。如织的人潮、坚定的奔赴,反映着朝气活力,蕴含着信任信心,更承载着群众沉甸甸的民生期待。
跳出广州看广州——
置身“两个前沿”“两个窗口”,这里是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的开放门户,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展台。讲好民生故事,彰显现代化成色,广州义不容辞、使命在肩。着眼发展大局,当好“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必然要在民生建设上“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对于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广州而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更重、时间紧迫。
这张民生考卷,人民是阅卷人,城市是答题人。眼下的广州,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口袋公园持续上新,生态廊道不断延伸,让绿色福利看得见、摸得着;遍布街巷的“长者饭堂”,家门口的“一元钱看病”,让社会保障网越织越细密;旧楼加装电梯增加便利,街区微改造留住乡愁,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交通优化提升出行效率,超420万户经营主体升腾城市烟火气……
七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上榜“十大美好宜居城市”、跻身“2024全球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从当年的‘敢闯敢干’到现在依然实干,广州一直都很实干,所以广州人民幸福感很强。”这样的好评,源自城市发展始终把人“置顶”的温暖托举;源自十余年如一日持续推进“十件民生实事”的不懈追求;源自把群众愿望清单变成城市任务清单的点滴努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了让市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化作实景,广州将驰而不息、步履不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的蓝图,再次将“民生”二字深深镌刻在发展坐标上。面向“十五五”,如何继续写好民生大文章?
在“一盘棋”上聚合力。“一盘棋”说到底是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讲究统筹安排、通力协作。民生工作点多面广、千头万绪,牵涉利益主体多、覆盖群体广,让“实事”精准落在老百姓的“需求点”上,并非易事。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打好配合,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政策之间协同联动,主动向前一步、通力协作;另一方面要开阔胸襟格局,加强统筹协调,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更好担负起广州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使命任务。
在“谋改革”中破难题。从老城旧巷“蝶变”到创新梦想绽放,从建设文化强市到守护绿水青山,从优化政务服务到保障群众健康,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改革”这个关键词之中。迈向“十五五”,既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发展的“果实”落到老百姓的口袋中;又要突出“民呼我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投资于人”的改革导向贯穿始终。
以“钉钉子”来抓落实。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潜绩”与“显绩”》一文中点赞了谷文昌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态治理、民生改善非一日之功,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就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干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天的广州,拼搏奋斗的理想豪情、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吸引着无数人来此追梦圆梦。把为民造福的事情一件件办好办实,让更多人的日子过得像金柚一样甜美,这座底蕴深厚的千年名城、幸福之城,必将书写更加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让现代化新广州魅力无限、活力升腾。


首页


h2_b.jpg)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