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来自南海之滨的“人才之约”在北国冰城热度非凡。近期,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黑龙江地区)的承办方之一,江门市将求贤若渴的触角延伸至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成功举办系列引才活动。
江门此次“北上行”,是人才招引理念上的迭代升级。江门如此集中、系统地深入北方高等教育重镇招才引智,打破了以往“坐等人才上门”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出击、精准链接”的积极战略。这种转变,源于江门对自身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竞争核心要素的深刻把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罗晓盈
精准谋划,“政企联动”构建引才强磁场
在黑龙江专场招聘中,广东招才团集结了线上线下超600家次广东企事业单位,累计携带近1.6万个优质岗位。其中,江门市李锦记、海信电子、北新嘉宝莉、大长江等多家重点知名企业,提供了涵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多个优质重点岗位,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政企联动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引才合力。
政府不仅是活动的“战略设计师”,也是“服务保障者”,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江门各县(市、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齐出动,化身“城市推介官”,详细解读江门的发展机遇、产业生态以及涵盖安家落户、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消除了学子们对南方陌生城市的疑虑。
企业则发挥了“岗位提供者”和“价值实现者”的作用,让人才看到在江门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广阔前景。各参会企业不仅提供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注重展示企业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李锦记作为百年民族企业,强调了其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全球化发展平台;北新嘉宝莉作为国内领先的涂料企业,则突出了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发展前景。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既保证了招聘活动的公信力和组织力,又确保了岗位供给的质量和针对性。
“政企联动”模式的成功,还离不开引才策略的精准务实。江门引才不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务实精准的策略。针对黑龙江地区高校在装备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江门企业带来了大量与之匹配的岗位需求,实现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政企协同的引才模式成效显著——4场招聘会现场共收到简历5144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97人。
打破窠臼,“双向奔赴”拓展人才新通道
招聘的成功,关键在于打通供需两端。2025年秋季的黑龙江引才专场,不仅是一场精心组织的招聘会,更是一次充满温度的“双向奔赴”。这种创新体现在其对人才供需匹配的精准把握和对招聘形式的精心设计上。
在人才供需匹配方面,江门敏锐地发现了东北高校人才资源与自身产业需求的契合点。黑龙江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其高校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电子信息等传统工科领域拥有深厚的积淀和优势,而这些专业正是江门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所急需的。招聘的岗位中,工程技术类职位的高占比,与东北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精准对接。这种基于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深度分析的定向招聘,极大地提高了引才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在招聘形式创新方面,江门突破了传统招聘会的单一模式,打造了“政策解读+岗位对接+文化体验”的三位一体招引体系。签约现场气氛热烈,黑龙江14所本科高校、广东省黑龙江商会等与江门市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厚植沃土,“江门服务”打造留才暖环境
留才、用才更为关键。江门招才引智工作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构建了一套“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江门在此次招聘活动中展现的是一套成熟完善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
从顶层设计看,江门持续推进的“人才倍增”工程构建了覆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具体到人才待遇方面,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及技能人才均可享受不同程度的生活补贴、租房补贴和购房补助,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切实降低了人才在江门安居乐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政策紧密衔接,形成了协同发力的人才发展生态。
在服务细节上,江门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和诚意。全市构建“人才之家”服务网络,为人才提供从落户、子女入学到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的“一站式”服务。高标准建设的人才公寓,为初到江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舒适的过渡性住所。细致入微的服务构成让人才安心安身的“软环境”。
尤为重要的是,江门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依托大型产业集聚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大广海湾经济区等重大平台,以及不断壮大的战略性产业集群,人才在江门不仅能找到一份工作,更能找到 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这种“产业聚才、平台留人”的模式,确保了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住”“发展好”。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秋日之约”,谱写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精彩篇章。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