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丁雄)昨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主办的“湾区好运”系列活动“湾区幸运星”线下故事会顺利举办。来自体育、设计、供水保障等领域的六位代表作为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讲述了他们与十五运会的故事,传递盛会背后的城市脉动与人文关怀,共同为这场体育文化盛会预热升温。
训练有“数”:用科技精准调校运动员状态
“由于本届全运会田径比赛时间为11月中旬,教练团队与运动员面临双重周期备赛的挑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教练杨键铭表示,运动员如何平衡全年赛事目标以及延续最佳的运动表现到全运会是本年度训练计划的核心。对此,教练团队在训练计划和比赛筛选上进行了相应调整。
杨键铭强调了科技在训练中的应用:“团队通过科技手段监测运动员每一节训练课的具体数据,如触地时间、步频、步幅等,实现更精准的数据反馈和训练指导。”团队还会根据运动员数据反馈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让训练更具科学性和精细化。“目前运动员们正在全力备战,所有的数据反馈都比较好。”杨键铭说。
奖牌有“魂”:让三地文化在方寸间交融生辉
作为九运会和十五运会两届奖牌设计者,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硕导、博士李雄飞讲述了如何将体育的共情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艺术。他表示,奖牌是体育精神、运动员拼搏精神与城市文化的浓缩。本届奖牌设计巧妙融合了吉祥物元素,通过“三花标志、海豚形象”等符号,有力诠释了粤港澳三地的文化特色与本届运动会的理念。
保障有“谱”:城市“生命线”实现24小时智能预警
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东区供水分公司副经理马志焜介绍了为保障供水安全构建的“在线实时监测+人工定期采样+24小时值守”三重保障体系。“公司在奥体中心关键点位部署在线监测仪,实时追踪pH值等指标;分阶段定期采样送检,确保水质达标;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马志焜表示。
广东电网广州天河供电局副经理潘浩森则聚焦“简约安全”的办赛理念介绍了团队的保电策略。“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场馆供电可靠性,并应用‘干净母线’等举措,为开幕式等关键环节提供纯净稳定的绿色电力。同时,依托‘智慧保电平台’,实现了用电实时监测与毫秒级预警。”潘浩森表示,目前团队已将供电中断风险降至万分之一以下,确保任何突发状况均不会影响比赛进程。
广州地铁集团黄村中心站副站长林绮君介绍了一系列专项措施,保障市民和参赛人员安全、便捷出行。广州地铁已对重点车站进行无障碍设施升级,开设“全运会快速通道”,并优化行车间隔以应对大客流,全力保障赛事期间的公共交通服务。“对于重点线路和临近场馆的车站,我们专门优化了行车线路,并压缩了高峰期的行车间隔,最大化提升运能,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疏散现场观众,满足大客流需求。”林绮君说。
广州联通网络运营部副经理徐利作为2010年亚运会和十五运会两次重大赛事网络保障的亲历者,深刻阐述了通信保障从3G时代到5G-A时代的跨越。“网络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和观众体验、赛事运营深度融合。过去保障的是网络连通性,现在守护的是基于数据的赛事生命线。”她表示,保障模式已从被动的“故障抢修”转变为基于大数据、AI预测的“智能预警”,能够提前预判和消除风险,实现了从“救火队”到“预防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多方联动、智慧升级的保障体系,共同构筑了十五运会安全、高效、平稳运行的坚实基础。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