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蒋添钰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庄小龙 通讯员陈仕试、陈慧敏(除署名外)
10月底的流溪河畔,随着东方航空MU6308航班(机型C919)冲上云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通航。这个造型如同“羊城花冠”的城市新地标,让白云机场进入“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超大规模运行的全新阶段。
“花冠”何以绽放?时间回拨到2021年6月26日,T3航站楼宣告开工,四年时间,超6000名建设者全速冲刺、逾1000台设备开足马力,跑出“广州速度”。面对多个“全国首例”“国内最大”的挑战,以及业内罕见的施工体量和难度,中建三局项目团队坚持智慧建造,运用40余项尖端科技,让美好蓝图成为实景图。
在施工团队正式进场前,这座航站楼已经在数字世界里“建”了一次。施工团队在虚拟空间中预演了每一道工序,最棘手的双曲面屋面拼接难题,在数字世界里演练了上百遍。当实体建设启动时,工人们仿佛在重演一出早已排练纯熟的话剧。
航站楼屋盖钢网架构件多达16万件,依靠人工选取安装到指定位置,无异于“大海捞针”。技术团队研发出基于有源芯片的智能分拣平台,为每一根杆件植入RFID芯片,如同给它们起了独一无二的名字,随叫随到,大大提升了建设效率和精度。
在航站楼的南立面,207根不锈钢拉索与玻璃幕墙呈现出优美规则的几何美感。这些拉索单根最大预拉力高达972千牛(约100吨),对主体网架结构构成严峻考验。建造团队在关键部位创新植入18根“智慧索”,内置传感系统,为幕墙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与安全保障。
得益于一系列智能建造的实践应用,白云机场T3航站楼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更在2025年度buildingSMART openBIM国际大奖赛上,荣获全球建筑施工类唯一大奖,系中国民航机场建设工程首次斩获此项殊荣。
屋顶的曲线刚刚合龙,脚下的城市已悄然蝶变。为了给“超级枢纽”的建设腾挪空间,广州动迁55条村、7.6万人,启动广东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生安置工程。五年时间,安置区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15分钟教育圈”、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高标准打造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一砖一瓦皆是诗,一草一木总关情。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广州就近保护主体工程范围内22棵古树,打造古树主题公园,原址保护与科学迁移相结合保护安置区1846株树木。项目对文物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活态传承”,原址保护6处、迁移保护46处,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花冠”绽放,枢纽流量正转化为经济增量。空港经济区2.3万家企业、5个产业集群迎来全新发展机遇,“4+4”现代化临空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机场周边商贸会展产业快速发展,广州空港博览中心1、2号馆已投入运营。
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布局预留近1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确保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即开工”,为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远超想象的物理承载,为未来战略性产业预留了充足弹性,将助推广州北部从“交通枢纽”向“产业枢纽”“开放枢纽”迈进。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