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先后八易其稿,精心打造的《广东简史》,将广东自远古至当下的历史凝练为60余万字的巨著,甫一出版,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能读懂广东的历史,就能知晓中国,也能了解世界。
1905年,中国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中说:“还观世界史之方面,考各民族竞争交通之大势,则全地球最重要之地点仅十数,而广东与居一焉,斯亦奇也。”他从广东在东西交通的位置考证,自汉唐以来,广东作为“南方海路”基地在东西交通中始终占据优势,直到清末,“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由此得出“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读梁启超所言可知,广东背山负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自秦汉进入王朝大一统版图后,就成为中国通过海洋与世界交流交往的枢纽。因此,只要阅读理解了广东的历史发展脉络,就能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能管窥世界的变化。
八易其稿,精心打造
新近出版的《广东简史》充分认识到广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在开篇“前言”中即说:“广东地处中国大陆南端,系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环。这一坐标,蕴意着作为中国的广东乃至作为世界的广东,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征表与贡献。”这一恢弘的气势和宽阔的视野,构成了该书写作的重心。由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宜航领衔,集数十位相关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历时三年,先后八易其稿,精心打造的《广东简史》,将广东自远古至当下的历史凝练为60余万字的巨著,甫一出版,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之所以如此,一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已经养成了读史的社会风气。二是该书不仅突出了“简”史应有的硬核内容,而且将高深的学术研究通俗化,适合社会大众阅读。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这里在历史上属于广东政区管辖。因此,阅读和了解广东历史,就是了解大湾区历史,更能借此了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交流交往的历史。
广东向来有编修撰写地方通史的传统,1987年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蒋祖缘、方志钦两位领衔主编的《简明广东史》问世,开创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广东通史研究先例。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在两位挂帅下,陆续完成的六卷本《广东通史》也在2014年收官。但这两部通史截止期是民国。因此,如果从《简明广东史》出版算起,至今已近40年。而这期间,学术界有关广东的专题研究或涉及广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华南学派”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重新撰写《广东简史》既是时势使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融古今为一体
《广东简史》融古今为一体,除前言外,分五编,各编皆设四章进行论述,计正文645页,其中第一编至第三编为古代部分,占258页;第四编为近现代部分,第五编为当代部分,各占190余页。三个部分的篇幅相对均衡,不厚古,也不薄今。可见撰写者在内容设计上独具匠心。
笔者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因此也倾心于《广东简史》古代史部分。该部分占全书五编中的三编,页码也多出60余页,这说明广东历史底蕴积淀非常厚实,由此形塑了广东历史发展的文化血脉基因。笔者阅读古代史三编后,体会到其中的亮点之处如下:
第一,遵循传统通史的体例,既注重时段发展脉络的体系叙述,又照顾各时段横断面的剖析,在纵横交错的分析中展示从岭南到广东的历史发展面貌。三编的篇名也别具一格,第一编“先秦至南朝时期的岭南”,第二编“隋唐至明前期治理与社会开发”,第三编“明中叶至清前期中西碰撞下广东的地方转型”。从政区发展的角度看,三编题名中的历史时间段,代表了从岭南到广东、广西基本成型再到广东政区的独立设置。各编下的章节围绕编目主题按时期进行撰写。这一写法,既保留了传统通史按朝代划分的痕迹,又体现了撰写者不墨守成规而积极尝试创新的“革命性”思维。这是到目前为止,对通史类体例的大胆革新,反映了撰写者勇于开风气之先的精神,为今后通史类的撰写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充分体现“简史”应有特征
第二,古代部分三编章节目的标题,都经过撰写者高度凝练,以直白的语言清晰地传达了书中所要表达的意图,然后在节下所设的“目”中按时代顺序表达历史发展的进程。对读者来说,阅读这些通俗易懂的标题文字,就能感受到历史脉搏跳动的节奏。如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岭南建置沿革与广东省之形成”,该节下设四个子目:一、从总管府到岭南道;二、广南东西路;三、广东道与海北海南道;四、广东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文中相对应的时代分别是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代、明前期。其实,政区沿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但撰写者将每个子目浓缩成一页的篇幅,以简练的语言将内容讲得明明白白。这一做法基本上是全书写作的整体风格,充分体现了“简史”应有的特征。
第三,古代部分始终将广东社会置于王朝国家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进行思考。从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的“秦统一岭南”开始,岭南与国家的关系就如影随形。在历代王朝国家的治理下,政区设置在岭南得以按国家制度落实,随之而来的就是治理官员遍布各地,国家的文教得以广泛传播,编户齐民不断增长,明初终于设广东省及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明代广东出现了陈白沙、湛若水等大儒,还有一批诸如霍韬等文官活跃在朝廷政坛,广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古代史三编都为族群交流、交往、交融设立专门子目,突出了岭南族群在王朝国家治理下逐渐成为编户齐民的路程。其中除了秦朝以来北方人口南下而形成的族群交融,最重要的是历代王朝国家对岭南族群的强力整合,到明清时期,广东的瑶、壮、畲等族群基本被纳入州县管理之中,生活在河海之上的疍民也在王朝政策感召下逐渐上岸。清前期,广东的政区和族群地域分布基本稳定下来。
第四,凸显广东发展的海洋开放特性。岭南濒海,以海为田,向海而生,一直是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传统。自汉代开始,国家充分利用岭南这一传统,主动实行海洋开放。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我国官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武帝遣人从徐闻、合浦等港口出海贸易,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奉行不易,尽管明清时期一度禁海,但广东始终以窗口的形式保留着海洋贸易。第一编专设“海路初开与海贸兴起”一节,第二编设“广东地区在贡赋体制下的角色”子目,第三编设立“东西洋航路上的中国帆船贸易”和“环球贸易中的珠江口”二节。这一设计显示了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广东代表着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性海洋贸易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广东商帮、十三行商人等的名声响彻海内外,广东人也漂洋过海进入世界各地打拼,展示中国人锐意进取的风貌。广东因长期与世界开展海洋贸易,西方的宗教、科技、文化等最先传入广东,再由广东渐渐向内地传播;与此同时,清前期“广彩”、外销画、书籍等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也通过广东传入世界各地。广东通过海洋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往中扮演着主角,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我认为能读懂广东的历史,就能知晓中国,也能了解世界。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正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