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都未曾忘记那段在广州小巷的霓虹灯下读报的日子,未曾忘记那些报纸散发出的油墨清香,那墨香让人感到亲切。
那年冬天,我揣着一本贴着大学时在老家报社实习发表习作的小册子,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绿皮火车,来到广州找工作。城市道路两旁,高大的榕树排排耸立,街上人来人往,步履匆匆。职业介绍所四处可见,一些劳务集市上,贴满了用人单位的招工启事。每天,我就拿着本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把招工信息一条条记下来,再坐公交车一家家跑着投简历。饿了,就在路边摊吃碗炒粉;累了,就坐在街边大榕树下打个盹。歇一会儿,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接着赶去下一家单位。
兄长在广州一家工厂上班,偶尔会陪我一起碰碰运气,但更多时候,他都在厂里加班。每天天黑,我回到兄长住的集体宿舍,他还没下班。这时,我就去快餐店打份快餐,再到路边报亭买几份当地报纸,坐在宿舍小巷口,吃完晚饭,就着霓虹灯的灯光开始读报。虽是冬天,夜里风呼呼地吹,但气温不算太低。报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很吸引人,尤其是一些副刊文章读来温暖、励志又不乏轻松、明快,让人回味无穷。那时,我大学毕业有段日子了,一直没找到适当的工作,心情特别沮丧。可每次读着这些报纸,心就慢慢静了下来。等到深夜,报纸读完,兄长也下班回来了。
就这样,我白天奔走于城市的角角落落,晚上就在霓虹灯下安安静静读报。一月有余,我背着一挎包报纸回了老家。次年的夏天,我接到了两个当时投简历的单位电话邀约。当时因手头上做着事丢不开,只能遗憾作罢。
后来,我有幸也成为媒体行业的一员。每次外出采写稿件感到疲倦时,我总会想起在广州那个小巷的霓虹灯下读报的时光,想起报纸上那些温暖的文字。于是,脚下的劲儿又回来了,笔端的文字也流畅起来。
这些年,时常要去广州看望兄长,有时候也会陪着父母去广州过春节。到了广州,去报亭买几份报纸,也成了我的习惯。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报亭已慢慢找不到这些报纸。走在熟悉的街头,手中没了那叠厚厚的报纸,心中总觉得空落落的。
不过,得益于网络的便捷,如今即便回到老家,若想阅读这些报纸,在手机上便能轻松实现,也算另一种慰藉。
时光更迭,读报形式虽变,但文字的力量始终温暖如初。
(向湘龙)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