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从亚运“微笑姐”到全运培训导师

双胞胎“姐妹花”15年不变的志愿情缘

林霞虹

本文字数:2005

  吴怡(右)和妹妹吴悦携手成为志愿者培训导师。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摄

  我们是冠军!61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微笑,是世界通行的“语言”。15年前,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志愿者吴怡身姿挺拔、全程保持微笑的镜头打动了许多人。她因此意外走红,登上微博热搜,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微笑姐”。当时,吴怡的双胞胎妹妹吴悦就在离她几米远的地方。

  15年过去,当年这对广州亚运会上的“姐妹花”礼仪志愿者,已从大一新生双双成为高校老师。今年,她们又携手成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赛会志愿者培训导师,续写志愿情缘。

  亚运记忆:因开幕式专业表现走红成“微笑姐”

  2010年夏天,刚刚结束高考的吴怡和吴悦,被广州亚运会专业礼仪志愿者的招募吸引。“我们身高有1.78米,符合礼仪志愿者的选拔标准。作为广州人,能在家门口参与国际赛事,为广州这座城市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吴悦笑着回忆。

  报名后,她们迎来了40天的“魔鬼式”封闭培训。每天的日程像“上了发条”,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有时晚上还要培训。

  时隔15年,忆起当年的培训,吴怡和吴悦两姐妹依然觉得非常严格。“芭蕾课比较有难度,比起其他学过舞蹈的志愿者,我们的柔韧性没有那么好,当时练压腿等动作时很辛苦。”老师经常让她们练基本站姿,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站着时,头、腰、臀、腿等都会用力,尤其是膝盖必须并拢。老师让我们在膝盖中间夹A4纸或学员证,掉了就要重新计算时间。”吴悦说,“当时虽然在空调房里练习,但训练结束时经常一身汗。”

  作为礼仪志愿者,颁奖手势训练非常严格。“最考验人的是托盘训练。”吴怡伸出手示范,“托盘上放6瓶矿泉水,手臂要端平,站40分钟不能动。刚开始练时,手臂经常累得发抖,练完后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谁也没想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一项临时任务,会让吴怡走红。

  “开幕式是晚上8点开始的。当天下午三四点,导演突然通知我们的带队老师,要临时增加一位礼仪志愿者,引导时任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上台讲话。老师把这个任务派给了我。”吴怡说,“导演带我到台上,指了指舞台的位置说,你到时候站这儿就可以了。”

  吴怡至今仍记得刚接到任务时内心的紧张。“那时距开幕不到4小时,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彩排。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好这项任务,于是在后台模拟演练了无数次。不过真正踏上舞台后,我反倒心无杂念,想的只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好这个任务。”吴怡说。

  开幕式结束后,姐妹俩乘大巴赶往南沙准备次日的首金颁奖礼。吴怡的手机突然响了。“在车上我接到广州日报记者打来的电话,采访我引导亲王上台致辞的经历。”凌晨抵达酒店后,吴怡和吴悦打开电视看直播回放,这时她们才发现,直播镜头聚焦在艾哈迈德亲王身上,站在艾哈迈德亲王身后的吴怡也出镜了好久。

  转换身份:以自身经历巧妙培训“00后”志愿者

  今年3月,吴怡和吴悦接到一份特殊的邀请——担任全运会广东赛区赛会志愿者培训导师。

  “接到通知时,我俩都很开心。15年前,我们坐在台下听培训,并以志愿者身份服务广州亚运会;15年后,轮到我们站在台上讲课,以另外一种方式服务十五运会了。”吴怡说。

  成为导师前,姐妹俩先经历了“充电”。她们和其他培训导师一起打磨课件,从全运会历史到志愿岗位规范,将培训通用课程逐一吃透。

  吴悦负责讲理论课,为了不让内容枯燥,她把自己的经历和广州的城市记忆当成“活教材”。“讲到全运会历史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六运小区以前是什么地方吗?’大家摇头,我告诉他们:‘那是1987年六运会的运动员村!’”吴悦笑着说,“听到这些,志愿者的眼睛都亮了。”

  吴怡则讲授礼仪通识课。在讲仪容仪表规范时,她会告诉大家,为什么不能留长指甲、染发。在讲“首问负责制”时,她会跟志愿者一起模拟练习,培养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我会假装成游客,问‘卫生间在哪?’如果有学生说‘不知道’,我会问‘你们遇到这样的答复,会不会觉得失望?’大家马上就懂了,说‘应该帮着找一下’。”

  作为“微笑姐”,吴怡还会用自身经历,告诉志愿者微笑的重要性。“我们今年服务亚冬会时,到达哈尔滨,第一时间见到的就是赛会志愿者,志愿者就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志愿者微笑迎接客人,主动帮客人解决困难,这些都会提升大家对这个城市的好感。”

  截至今年6月,姐妹俩已经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外南国商学院等多所高校,培训了2000多名志愿者。“‘00后’志愿者特别积极,每次看到学生认真记笔记的样子,就想起当年的自己。”吴怡说,她和妹妹都特别希望用自己的经历,让志愿者更加专业,更好地服务十五运会。

  如今,吴怡是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吴悦则在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工作。在她们看来,志愿服务不一定非要参加大型赛事,一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都是志愿精神的体现,比如给问路的人指个方向、帮助社区里的老人等,都是在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姐妹俩都认为,志愿精神不是“志愿者”的专利,只要有颗向善的心,“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A6从亚运“微笑姐”到全运培训导师 林霞虹2025-10-21 2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