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127家穗企晋级“小巨人”

同比增长19.8%创历史新高 彰显广州蓄力前行的新趋势与磅礴动力

丁雄、何颖思

本文字数:4693

  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上空飞行。(资料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瑞松科技的智能生产线。(资料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拥有大规模菌种资源库的慕恩生物是本次的新晋“小巨人”企业之一。(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打造创新引擎 激荡发展动能

  队伍壮大

  截至去年底,广州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99家,形成了强大的优质企业梯队。加上今年新增的127家,广州的“小巨人”舰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壮大。

  截至去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年营业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其中“小巨人”企业贡献1279亿元;近三年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增长率18.1%,远高于同行业增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引领创新

  去年,广州“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R&D)达8.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知识产权方面,广州专精特新企业的平均专利数为8.66件,而“小巨人”企业的平均专利数更是高达40.93件,成为全市产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政策保障

  去年,广州组织重点企业“点对点”精准服务,针对企业反馈的贷款需求问题,积极组织各银行对接,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涉及贷款金额105亿元。

  截至今年3月,广州累计为超1.5万家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超过400亿元的担保支持与服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丁雄、何颖思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标尺。10月20日至10月24日,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式对外公示,广州以新增127家、同比增长19.8%的成绩创下历史新高。

  在全国“小巨人”角逐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广州认定数持续增长如同棱镜,折射出这座创新之城深厚的产业底蕴、澎湃的创新活力与优渥的营商生态。这些“小巨人”的爆发式成长,透视的正是“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下,广州蓄力前行的新趋势与磅礴动能。

  持续增长 城市发展的底气所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我们常常用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来形容这些企业,因为它们瞄准的是市场空白、行业痛点,深耕的是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它们虽规模不大,却手握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未来产业巨头的“种子选手”。

  近年来,国家“小巨人”的角逐越来越激烈,每一家入选企业都是真正的创新先锋。数据显示,全国第五批和第六批“小巨人”认定数量已连续两年下降。然而,广州却划出了一条昂扬的增长曲线。根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广州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99家,形成了强大的优质企业梯队。加上今年新增的127家,广州的“小巨人”舰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壮大。

  这些企业已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年营业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其中“小巨人”企业贡献1279亿元;近三年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增长率18.1%,远高于同行业增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更令人瞩目的是,2024年广州新上市企业中,77.8%为专精特新企业,累计上市总数达27家。同时,有12家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占全市企业入选总数的50%,涌现出小鹏汇天、明珞装备、极飞科技、亿航智能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广州‘小巨人’企业持续增长说明广州的‘小巨人’企业是真正具备发展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反映了广州企业在硬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而这些具备真正创新能力的‘小巨人’企业,则是未来广州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底气所在。”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如此表示。

  活力强劲 成为产业创新急先锋

  如果说数量的增长是外在表现,那么强大的创新内核则是广州“小巨人”们最鲜明的特质。它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致力于“专而精”,将创新刻入发展的基因。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其创新强度:2024年,广州“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R&D)达到8.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知识产权方面,广州专精特新企业的平均专利数为8.66件,而“小巨人”企业的平均专利数更是高达40.93件,成为全市产业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些闪亮的数字背后,是企业在各自赛道上对核心技术的不懈攻坚。

  从精密零部件到高端材料,“小巨人”企业支撑着广州制造的高端化跃升。在生物医药领域,云舟生物、冠昊生物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机器人领域,蓝海机器人、瑞松智能攻克关键技术,抢占智能装备发展制高点;在人工智能领域,钛动科技、蘑菇物联打造行业智慧大脑,赋能传统产业破局;在生物制造领域,慕恩生物拥有全球最大的商业化菌种库(超32万株)和创新产品管线布局,在生物农业与医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实践者,更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积极参与者,是推动广州乃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创新活力也正转化为产业链的韧性。我们看到,广州“小巨人”的崛起,与城市产业布局深度咬合。全市“小巨人”企业中,六成以上属于工业基础领域,九成企业至少为3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90%以上分布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悉心栽培 产业沃土+精准滴灌

  这些“小巨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离不开产业沃土的深厚滋养,以及政策雨露的精准滴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产业基础雄厚,有巨大的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需求,创新需求带动了创新企业发展。同时,广州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政府培育创新企业的体系,不断出台政策,吸引和培育具备真正创新力的企业。广州在要素供给上也加大力度,这些都为广州‘小巨人’企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盘和林表示,广州“小巨人”军团的不断壮大,正是产业土壤、政策滴灌共同作用的结果。

  广州能孕育出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小巨人”企业绝非偶然,其根源在于这座城市深厚、多元且持续升级的产业沃土。完备的产业链条为“小巨人”指明方向、提供市场;强大的产业集群为其搭建高能平台、降低创新成本、深化协同发展;深厚的科研底蕴为其输送人才、技术和攻坚克难的决心。这种根深叶茂、活力充沛的产业沃土,为广州“小巨人”企业的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提供了最坚实、最持久的核心支撑力。

  近年来,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置于战略高度。2022年4月,广州印发《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从梯度培育、创新激励、金融支持等多方面提出扶持措施。

  精度和力度是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亮点。2024年,广州组织重点企业“点对点”精准服务,针对企业反馈的贷款需求问题,积极组织各银行对接,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涉及贷款金额105亿元。同时,广州构建起多层次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截至2025年3月,广州累计为超1.5万家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超过400亿元的担保支持与服务。此外,在人才、用地等关键要素上,广州也给予了倾斜支持。这些政策的“精准滴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发展顾虑。

  协同培育 营造“雨林共生”生态

  若说政策是“活水”,产业是土壤,开放协同的生态则是滋养“小巨人”的繁茂雨林。

  广州正着力构建“雨林共生”的协同生态,破局“单打独斗”。近年来,广州组织开展“广聚群链·湾区启航”系列供需对接活动等,加速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集群生态圈。聚焦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广州已成功举办多场高端对接活动,有效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百余项合作意向并签署框架协议,强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企业存在创新集聚效应,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广州聚集了大量的上下游企业。这些企业聚集广州,能够通过产业链横向和供应链纵向的协同创新方式来提高广州企业的创新效率。在这些企业的支持下,广州创新力量既有规模效应,也有协同效应。”盘和林说。

  遵循国家指引、结合先进经验、着眼本地实际,广州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了系列举措。据市工信局创业创新服务处处长肖泽介绍,“接下来,广州将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今年8月,广州正式印发《广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明确未来三年将投入超10亿元惠企资金,并从梯度培育、创新活力、金融支持等七大方向提出25条硬核举措。“我们正全力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同步开发数字化政策工具和智能诊断工具,实现涉企政策实时收集、直达兑现。”

  “其次,在精准培育方面,我们正全力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数据库,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入尽入’。”肖泽强调,“我们不仅关注基础数据,更注重收集企业创新成果、市场拓展等关键动态信息。同时,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开发‘企业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包’,推动我们的培育工作从‘依靠经验’向‘数据洞察’升级。”

  “健全协同培育机制是另一核心抓手。”肖泽介绍道,“我们计划每年筛选约1000家潜力企业分级分层培育,联合各区、重点街镇协同发力,做到‘一企一档’全程陪伴,确保政策精准匹配、诉求高效响应、资源集中赋能。”

  “此外,为了更高效地汇聚资源,将由市工信局牵头建设‘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赋能中心’,打造政府、企业、服务机构三方联动赋能纽带。”肖泽指出,“该中心将充分整合国内各类优质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服务赋能叠加效应,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精准服务。”

  “最后,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路径。”肖泽补充说,“我们将把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升级的重要抓手,针对不同数字化水平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大力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愿转、会转,转出实效。”

  从“逆势”增长的数量,到强劲的创新内核,再到完善的产业生态……广州不仅拥有孕育参天大树的沃土,更掌握了系统化、科学化培育“小巨人”的方法论。这些“小巨人”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为广州的产业链注入韧性,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小巨人”破土而出,汇聚成推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级制造业高地的磅礴力量。

  专家观点:创新是发展底气

  广州“小巨人”企业持续增长说明广州的“小巨人”企业是真正具备发展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反映了广州企业在硬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而这些具备真正创新能力的“小巨人”企业,则是未来广州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底气所在。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2127家穗企晋级“小巨人” 丁雄、何颖思2025-10-21 2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