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第138届广交会

大城大担当 老城新作为

方晴

本文字数:4830

  广州珠江两岸风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五年”是一个别具意义的标尺。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开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一个大国的“五年”,是擘画蓝图、凝聚共识、迈向复兴的宏伟航程;一座大城的“五年”,则是融入大局、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的奋进之路。

  大城市有大担当——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到“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的殷殷嘱托,从《南沙方案》到《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深切厚望,广州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与时代使命,将期许化为力量、将蓝图变作实景。

  老城市见新作为——过去五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广州迎难而上、承压奋进,产业向新的动能持续迸发、改革向深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向美的画卷徐徐铺展、民生向暖的答卷越写越实,让老城市的底蕴与新时代的活力同频共振,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气象。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广州正怀揣“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雄心,朝着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阔步前行。

  经济跃阶

  “十四五”时期,广州经济总量刻下新的坐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2024年超3.1万亿元。体量之大,已经超出全球大多数经济体。

  广州深知,在新旧动能转换深度调整的当下,要把握住加速成长的新兴动能,才能赢得城市竞争的未来。“12218”,成为广州向上突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密码”。

  “1”代表的“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是贯穿始终的总体要求。广州制造业不缺“家底”,囊括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行业,拥有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和9个千亿级服务行业。如何在“大而全”的基底之上,持续演绎“新且优”的精彩?广州为此谋划了两个主攻方向,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和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

  落到具体,广州规划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6个未来产业以及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四梁八柱”,为“再造新广州”积蓄动能。

  这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广州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以“锻长板、补短板、铸新板”为思路谋划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从“智车之城”迈向“天空之城”,是广州产业向新的缩影。

  去年,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第一股均出自广州。今年3月,亿航智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无人驾驶载人eVTOL“四证齐全”的企业;7月,广汽高域自主研发的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AirJet成功完成首飞;9月,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穗竣工,这是全球首个利用现代化流水线实现大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工厂,达产后每30分钟即可下线一台飞行器。

  低空经济加速高飞的背后,是“广州智造”领跑全球的实力底色。作为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广州拥有完善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汽车供应链成熟的管理模式能够平衡飞行汽车的成本、质量和性能,实现规模化量产。”广汽高域创始人苏庆鹏说。

  龙头引领下,中小企业也在“办大事”。4200多家低空经济企业,覆盖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卫星导航通信、工业级应用等领域,共同打开空中新“蓝海”,激活经济新引擎。

  创新突围

  10月9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火种采集——因为“源火”不在地上,而在南海1522米深处,通过引燃可燃冰的方式获取。全球首次“深海采火”的背后,是广州服务国家战略、展现科创担当的生动缩影。

  南沙科考码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此启航,它与“海洋地质二号”协同,完成“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壮举;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耕可燃冰领域近30年,推动深海能源探测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南沙开工建设,代表我国将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十四五”期间,广州加快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创新中心等3个直属创新平台已启动建设;人类细胞谱系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进入实质阶段。

  瞄准国家35项“卡脖子”技术,广州已有14项实现突破——手机射频器件打破国外垄断,核心工业软件实现国产替代,14个项目入选国家颠覆性技术专项。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35万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增至354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20年翻倍,创新动能持续迸发。

  科技不仅体现在“上天下海”的宏大工程中,也蕴藏在具体而微的生命关怀里。在琶洲实验室,脑机接口头环正帮助高位截瘫患者通过眼神与思维操控轮椅、升降病床。从无法动弹,到实现坐起、翻身甚至短距离移动,他们重获的不仅是身体的部分自由,更是作为人的尊严与希望。这正是广州科技以人为本的深层注脚,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时,始终不忘将创新成果落于实处,惠及每一个具体的人生。

  改革破壁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归根结底就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要跳出舒适区、勇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改革是广州与生俱来的基因,南沙,正是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试验田”,正加速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新支点。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广深港跨境列车客流再创新高。这条钢铁动脉将穗港两地的时空距离压缩至“一顿饭的时间”,从南沙北站至香港西九龙高铁站仅需35分钟。新鸿基地产南中国区总经理黎祥掀成了这列广深港高铁的常客,“我几乎每周都会乘坐高铁辗转香港、广州工作。”

  与“硬联通”协同并进的是“软联通”。作为《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发布后首批获得内地高级工程师资格认可的香港执业人员,黎祥掀直言自己是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不仅解决了境外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问题,还破解了大家来到南沙工作生活遇到的住房、医疗、读书等难题。”

  从全国首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的“一张清单”,到对10个领域境外职业资格实行便利执业、实施3批共99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的“多张清单”,广州以推动南沙开发开放为重点,抓紧做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机遇大文章,冲刺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

  三年来,《南沙方案》从蓝图化为现实:全国率先试点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审批时限压减93.6%;3100余家港澳企业在此扎根;累计形成181项制度创新成果,32项在全国推广,将“制度之异”化为“制度之利”,让南沙真正成为“湾区之心”。

  而跳出南沙,将视野放至整个广州,更见“排头兵”的担当。近年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任务扎实推进,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广州也为全省、全国贡献了解题破局的“广州智慧”和“广州方案”。迈入“十五五”,广州必将在“深水区”“无人区”留下更多的探路足迹。

  门户“升舱”

  “十四五”期间,广州在全球城市格局中实现“升舱”——GaWC《世界城市名册2024》中,广州从Alpha-级跃升至Alpha级,排名全球第22位。

  新的国家战略加持,更是为广州指明了发力方向——去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赋予“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明确“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

  “升舱”的底气,在热气腾腾的枢纽建设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的装饰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25年年底投运;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并通过“内陆港+铁路班列+国际航线”的立体物流网络,将“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9月29日,广州地铁一日开通“3城际2地铁1车站”,让大湾区城市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联直通”。

  “升舱”的活力,在人气旺旺的广交会上。第138届广交会的展位数、参展企业数均创历史新高。服务机器人专区里,来自上海的氦豚机器人正在给咖啡拉花,一天便吸引超三千万元人民币订单;凌度智能的擦窗机器人,在开幕三天内便“光速”收到来自三国的超百万美元订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广交会展露中国外贸的韧性,更成了广州链接世界的“黄金窗口”。

  “升舱”的温度,在活力满满的全运之城里。天河体育中心为新风、照明等系统装上“智慧大脑”,老场馆变身近零碳大型体育场;广东奥体中心800米的智能化公益跑道,让市民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跑步数据。2021—2024年,广州批复120个城市更新项目,盘活699公顷用地,华南国家植物园开门迎客,城市环境品质明显改善。“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随着11月9日开幕日临近,广州向世界展示的将不仅是一场精彩赛事,更是一种科技、绿色、人文相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城乡共暖

  “十四五”的答卷,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

  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角在南粤吹响,广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城乡之间铺开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一幅共同富裕的画卷。

  从化荔枝林中,果农握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感慨:“冷链车直接开进田头,荔枝第二天就到了北方餐桌!”两山环绕之间,400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体系全线贯通,串起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广州片区的驿站、古村、民宿、景区、园区,把游客引进来、把农产品卖出去、让群众富起来。五年来,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94%以上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7条新乡村示范带串珠成链。

  社区街巷里,温暖场景日日上演。越秀区建设街,普惠托育园与社区颐康服务站仅一门之隔。作为全市首家街道“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它是老城区以“一址双用”在紧凑空间“盘”出新活力的成功探索,也是广州推动“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生动写照。2024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9万个,长者饭堂服务近1300万人次,旧楼加装电梯数量保持全国第一。“一元钱看病”覆盖全部村卫生站,“穗岁康”赔付金额超5亿元,多层次医疗网托起市民健康底线。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广州这五年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国家战略的精准指引,也凝聚着全体市民的奋斗与智慧。

  我们是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见证者——亲历3万亿经济体量的进阶、Alpha级世界城市能级的提升、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我们更是新时代续写新篇章的参与者——从实验室的日夜攻关到生产线的技改攻坚,从田野乡间的辛勤耕耘到街头巷尾的民生服务,每个人的点滴努力,共同铸就了广州“十四五”的扎实成就,也为这座城市迈向下一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征程的鼓点已经敲响。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新的赶考之路上,广州的奋进长卷正徐徐铺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第138届广交会 A3大城大担当 老城新作为 方晴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