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湾区周刊·深读

湾区短剧成长记

阮元元

本文字数:4914

  10月10日,首部全程在广州南沙取景的微短剧开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特色。

  一个剧组在深圳为明学校拍摄短剧。

  2025年7月,大湾区短剧出海产业基地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在深圳前海深国际·数字小镇揭牌。

   一个出海印尼的短剧在东莞拍摄。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

  在上篇的个案报道中,我们见证了深圳团队“中国制作+东南亚文化”的融合实践、佛山团队“国内预制+海外补拍”的创新模式以及 Reelbuzz平台从互联网跨界切入印尼市场的独特路径。而当视角拉高至产业全局,一个更清晰的图景逐渐浮现:行业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425亿元的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80亿元。

  在这个高速增长的新业态中,大湾区以后来居上之势快速“突围”:短短几年间,已形成广州、深圳“双核驱动”格局,又沿珠江口串联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资源,构建起规模化影视产业带,以“燎原之势”成为短剧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新业态出海“竖”帆

  湾区成重要“增长极”

  中国短剧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业态的快速迭代与格局的动态调整。作为行业“陪跑者”,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微短剧微电影工作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短视频专委会副会长、苏打水®文化创始人龙京晶将这一高速发展期大致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2019—2021年的横屏短剧时代,网络视听的商业模式依附“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靠会员分账与观看时长盈利,“当时没有红果,只有‘爱优腾芒’,还是横屏的天下”;同时,抖音、快手也开始出现一批MCN机构孵化的达人短剧账号;

  2022—2023年的竖屏短剧“野蛮生长”时代,小程序等成为主要载体,采用“前几集免费、后续付费”的方式,催生出九州等头部平台;

  2023年至今的免费短剧时代,主打“免费短剧”的红果APP上线后,以“免费+广告”模式颠覆市场。龙京晶介绍:“现在的微短剧,也慢慢有S级、A级评级,未来可能会有VIP会员、超前点播,跟曾经的‘爱优腾芒’越来越像。”

  短剧发展迭代背后,是产业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广东省短剧产业专委会会长、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主席邓集飞预计,在中国短剧出海“大军”中,粤港澳大湾区贡献了五成到七成的出海产能。“广州拥有整个产业链头部的投流公司,深圳聚集了山海短剧、漫森短剧、百川短剧这些头部出海平台,佛山有成熟影视基地,东莞有高效拍摄配套,整个‘制作—分发—运营’生态已经跑通了”。

  在国内市场,咨询机构iiMedia Ranking发布的《2025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榜十强城市》,广州和深圳已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位,与传统影视资源密集的北京、以低成本拍摄基地优势著称的西安,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深圳和广州是湾区的‘双核’,各有侧重又相互补位。”邓集飞认为,深圳毗邻香港、澳门,而香港汇聚了众多知名电影导演、明星,他们在影视创作和人才培育上有成熟完整的产业化经验,将为深圳短剧生态的搭建和完善提供强力支撑;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出海资金结算、外汇处理快;能快速招到投流、剪辑、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其他城市没这个密度。而广州除了从游戏产业迁移而来的强大投流能力,还凭借内容创意与政策对接能力,在“短剧+文旅”“短剧+品牌”等融合业态上率先突破。

  新赛道涌入新玩家

  跨界者重构产业基因

  2024年,当国内短剧市场陷入“成本高企、利润压缩”的困境,出海赛道却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玩家”——他们并非传统影视从业者,而是从文旅、电商、游戏、互联网等领域跨界而来,带着不同行业的经验与思维,重构着短剧产业的人才基因。

  邓集飞自身的转型就是典型样本。这位曾深耕文旅行业的从业者,长期参与景区策划、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项目,2024年10月从北京来到深圳接触短剧行业后,敏锐洞察到赛道潜力。2025年7月创立籁飞集团(LiteFly),旗下小程序为全球精品短剧信息交易平台,同时发起成立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与深国际合作将前海数字小镇超5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打造成“大湾区短剧出海产业基地先行示范区”。

  他认为:“短剧未来的方向是精品化和产业化,精品化需要以各地差异化文化元素为创作基础,创新变现模式,激活市场需求,产业化的前提是需要有较强的产业策划和运营能力、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整合能力,把短剧与文旅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盘活各地闲置资产,解决就业,推动文旅产品的转型升级,因此跨界人才在产业融合上相较传统影视人具备一定优势。”

  类似的跨界故事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上演。漫森文化公司CEO黄浩荣有着10年电商广告经验,曾任职腾讯、字节跳动负责电商广告业务,2022年离职创业时,正是看中了短剧与电商的“逻辑共通性”。

  黄浩荣对记者表示:“电商是卖真实商品,短剧是卖‘剧’这个虚拟商品,两者都是通过互联网广告抓取流量、锁定目标人群,再用‘产品’完成转化。”他的合伙人则来自网络社交工具开发领域,“商业化逻辑和短剧也相通,所以我们一拍即合”。

  这些跨界者的涌入,恰好契合了短剧行业的人才需求。“短剧不是传统影视的缩小版,它更需要具备跨领域运营、资源聚合、市场化思维的人才。”邓集飞认为,2020年短剧才被正式定义,2023—2024年进入爆发期,多数从业者均为跨界进入,“广告行业的人懂节奏把控,互联网行业的人懂流量转化,文旅行业的人懂资源整合,这些能力可以加快推动这个文化新业态快速成长。”

  新玩家的新打法

  互联网逻辑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漫森文化CEO黄浩荣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特殊的“产能表”:每月产出20—30部精品短剧,从开机到成片仅需14天。这个速度,是传统影视团队难以想象的,却精准契合了短剧“短平快”的行业特性——而这背后,是互联网逻辑对传统影视创作的彻底改造。

  “短剧的本质是互联网生意,不是传统影视生意。”黄浩荣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逻辑倒置”:传统影视是“内容创作驱动”,先有产品再找观众;短剧是 “用户需求驱动”,先定人群再做产品。黄浩荣以公司爆款《重生回夫君大婚时,她逆风翻盘》为例,“这部剧在红果短剧观看量破10亿,核心是抓住了女性用户‘逆袭爽点’的需求,剧本里每个冲突点都经过数据验证。”

  这种互联网思维,贯穿在内容制作、效率管控与商业变现的全链路中。内容制作上,黄浩荣的团队“不刻意招传统影视院校人才”,更青睐广告、电商、短视频背景者:“传统科班编剧接受的是系统性艺术教育,有‘艺术坚持’,很难改变思考方式,他们想‘讲好故事’,我们想‘让用户看完还想看’。”漫森文化公司要求新编剧前三部剧必须跟着剧组,“在一线听‘炮火声’,知道拍摄现场哪些东西必要、哪些好实施,避免纸上谈兵。”

  效率管控上,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逻辑被移植过来。“短剧行业要求‘短平快’,一部片子从开机到成片,基本上是14天的制作周期。如果找传统大电影团队,可能得拖到一到两个月才能成片,节奏完全跟不上。”黄浩荣说,传统影视人追求“精美画面、完整剧情”,但短剧更看重“效率与落地性”,“我们一个月要出20—30部,传统团队的节奏根本撑不起这个产能。”

  商业变现上,短剧延续了互联网“流量变现”的核心逻辑。

  “短剧上线后,很多是用广告投放ROI模式做回收——通过互联网广告抓流量,用剧本身做转化,这和电商‘流量获客—转化’逻辑一样。”黄浩荣透露,2022—2024年广告投放是公司利润大头,2025年之后,上线爱优腾、拼多多、自媒体IP运营等版权收入,让多元化变现的模式开始反超。他解释称:“因为红果这类免费平台崛起冲击广告投放,且广告买量成本越来越高,必须找到更多版权变现路径。”

  这种打法在出海业务中同样适用。Reelbuzz在印尼市场的突破,就借鉴了互联网的获客经验。Reelbuzz短剧项目负责人王玉洁透露,“我们把互联网APP的获客、研发经验用到短剧平台,三个月就做出了适配海外市场的APP”;在流量运营上,采用“TikTok、YouTube引流+自有APP留存”的模式,“在第三方平台发20秒素材引流,用户下载APP后,通过‘7天订阅看所有剧’的模式变现,比在第三方平台付费更可控。”

  邓集飞将这种新打法概括为“产业思维替代内容思维”:“以前做短剧是‘拍好一部剧就够了’,现在是‘把剧当产品,从用户定位、内容开发到流量运营,全链路都要算清楚’。湾区的优势就是互联网基因强,这种打法在这里能快速落地。”

  新业态的新需求

  优势与短板并存,粤港澳大湾区需补全哪些拼图?

  站在产业风口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优势,成为短剧出海的“核心枢纽”,但随着业态不断成熟,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如何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持续领跑的关键。

  “湾区的核心优势是‘出海基因’,这是全国独有的。”邓集飞总结,这种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

  区位上,我国临近东南亚,而深圳、广州靠近港澳,“人员往来、物资运输方便,印尼、越南这些市场触达快”;产业协同上,深圳主导出海发行与技术支撑,广州擅长内容创意,佛山提供影视基地配套,东莞有高效拍摄场地,“多城协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政策上,深圳有扶持政策,广州黄埔也有相关奖励。

  龙京晶也认可这种协同效应,“我们在松山湖拍摄,园区能解决场景需求,只剩学校、医院要外拍,验证了配套的适配性。”

  但短板同样突出。“最大的问题是专业基地缺失和人才稀缺。”龙京晶直言,粤港澳大湾区缺乏像西安九垚影视基地那样配套完善的专业短剧拍摄基地。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基地还有待完善,不像西安有1700平方米的医院实景,一天能接待6—10个剧组,频效很高。”人才方面,传统影视人才多集中在北京,南方稀缺。龙京晶举例:“从北京飞深圳的演员机票要一千元,飞厦门才四五百元,成本高,而且本地调不到人,得从北京、横店调。”

  人才的缺乏也让出海短剧在新领域的拓展上进度缓慢。龙京晶回忆,在韩国出海项目中,因国内短剧“短平快”特点和韩国本土内容孵化偏好精品化的步调差异,“三个剧本从5月磨到9月还没定稿,只能让韩国编剧先写本子,再请中国编剧改节奏。”

  针对这些短板,从业者们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基地建设上,龙京晶主张“盘活现有资产”,“不用平地起高楼,把横琴的相关商业综合体、松山湖文化艺术园区等商业项目打造成复合影视生态体。”龙京晶计划与行业伙伴一起打造大湾区影视服务平台,“不想只做场地租赁,要配套人才孵化、产业基金,形成闭环,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人才培养上,“产教结合”成为共识。“广东高校多,能做产教结合,两三年就能培养出本地人才,形成南方的人才屏障。”邓集飞建议,政策应向跨界人才倾斜,“用住房、补贴吸引广告、电商、短视频跨界人才,而非只盯着传统影视人才”。

  黄浩荣也认可,短剧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招做电商运营的,他懂‘用户分层’‘转化率优化’,能把电商‘详情页优化’思路用到短剧海报设计上;招游戏策划的,能把‘任务系统’思路用到剧本,提升付费率。”

  从横屏到竖屏,从国内到海外,粤港澳大湾区短剧产业的发展,既是一场业态的迭代,也是一次生态的重构。当跨界者带着新思维涌入,当城市协同形成新合力,当政策与市场找到新平衡,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正孕育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可能。

  而如何持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让“湾区模式”成为可复制的行业样本,仍需产业各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湾区周刊·深读 A10湾区短剧成长记 阮元元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