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粤博宣
图/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记者从广东省博物馆获悉,“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大展将于10月15日正式开幕。
在中国外贸史上,广东堪称一艘先行的巨轮,书写着与世界交往的恒久篇章,不断在浪潮中探寻开放契机,从贸易实践到制度建设,尽显历史自觉与创新精神。展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从广东省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地收藏机构甄选约200件(套)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珍贵文物,以千年为尺度,精心串联起由古至今的贸易发展历程,系统展现广东在国家对外贸易制度建设中的独特贡献与深远影响。
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尽管秦汉时期中央已在岭南沿海设置管理机构,但专门针对海外贸易的市舶制度直到唐代才出现。这一制度起初主要在广州施行,到了宋元时期,便逐步推广至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宋代颁行的《广州市舶条法》,更成为全国性贸易法规。有了市舶制度作为支撑,唐宋时期的广州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人。南宋“南海I号”沉船里发掘出的众多西亚风格的出水文物便是实证。
明代,广州市舶司设立,以朝贡体系统辖南海贸易。当大航海时代来临,广东海外贸易制度尤其具有典范作用,16世纪率先转型允许直接贸易,形成广州—澳门体系。明代成化到弘治年间管理广州市舶司的太监韦眷墓中,出土了孟加拉、威尼斯的银币,说明当时广东和地中海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也能看出早期全球化的影子。
17世纪之后,在粤海关与十三行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及“一口通商”政策推动下,中外科技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出“开放”与“互鉴”的共生。中国的丝绸、陶器、铁器、药材,以及各种地方土特产,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晚清时期,粤商依托海关体系把握国际展览会机遇主动“带货”出国推销,大胆走向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交会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的逆境中应运而生,通过对“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等贸易原则的严格遵守,中国优质产品开始走出国门,打进国际市场。中国重信誉、讲和平、讲友好的大国形象逐渐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由此打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践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路径,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进入新时代,广东紧扣制度型开放机遇,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贸片区为平台,积极探索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新机制,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规则衔接与区域协同。从“先行先试”到“引领示范”,广东不仅长期稳居全国外贸首位,更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了宝贵的“广东经验”,书写了高质量发展与开放创新的崭新篇章。
馆方专家介绍,“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从千年商贸历程中汲取智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