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六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上成绩斐然,“一小时生活圈”渐成现实。
今年9月29日,一辆香港单牌车平稳驶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一站式”卡口,伴随着“滴,请通行!”的电子提示音,2025年的第500万辆跨境车辆顺利通关。同日,广州东环城际等三条城际铁路开通,广州地铁集团运营城际铁路达420公里,连接6城、串联10个枢纽,与14条地铁线便捷换乘,“轨道上的大湾区”核心骨架已然成形。
今天,距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仅剩30天,这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随着倒计时牌的数字跳动,一个更具活力、更富创新、更加开放的国际一流湾区正加速成形。
在这个标志性的时刻,广州日报亦以行动呼应时代脉搏:今日,我们集结精锐力量,隆重推出《湾区周刊》,以深度视角与鲜活故事,记录大湾区发展的每一次脉动,为您“有态度地”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
开篇语/蔡冬庆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陈家源、李传智、王名润、陈昕宇、曹菁、张翔宇、葛宇飞、于敢勇
通讯员潮宣、汕宣(署名除外)
“快看!山裂开了!”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随着一声惊呼,广州游客王女士和船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前,亿万年沉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丹霞山的赤壁,在夜色中被光影“劈开”,一座《山海经》里光华流转的天空之城赫然浮现。锦江之上,水面倒映着奇景,游船仿佛正驶向一个遥远的梦境。“这哪是在看风景,这是在与一座山、一段历史进行对话。”国庆期间徜徉于丹山碧水间的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无数游客的心声。
几乎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潮州古城,韩江化为无边的画布,广济桥变身流动的舞台。在潮州大锣鼓铿锵的韵律中,16名鲤鱼舞演员翩然起舞,江心数艘灯船缓缓驶过,悠扬的民乐与两岸的灯火唱和,让一位来自佛山的摄影师彻夜未眠:“我本只想拍一张广济桥的夜景,却意外收获了一场流动的盛宴。”
一山一水,一夜一城。这并非孤立的惊艳瞬间,而是2025年国庆中秋“超级长假”期间,南粤大地文旅新画卷的生动缩影。广东文旅正全力冲破“门票经济”的旧范式,从追逐“假日流量”向创造“发展留量”加速迈进。其目标是将一次性的假日到访,转化为对一个地区文化、生活方式的长久向往与持续消费。
从“看风景”到“入画境”:场景革命重塑文旅体验
夜色与海风交织的广州南沙音乐秀场,当贝斯声浪穿透人潮,成千上万的荧光棒汇成星海。以演艺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正成为撬动广东文旅消费的强力杠杆。在刚刚过去的长假,从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好戏连台,到哈瓦西钢琴演奏会、话剧《封锁》、杂技舞剧《化蝶》等大型演出座无虚席,广东正通过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将一次性的“看演出”升级为集交通、住宿、餐饮、周边游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消费链”,让文化IP的“吸引力”高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夜色下的广东则上演了另一番精彩。在东莞可园博物馆,青砖黛瓦之间,游人提着灯笼穿行于百年园林,猜灯谜、放花灯、逛游园会,仿佛一脚踏入了张爱玲笔下的月光里,亲身体验着岭南中秋的雅致韵味。在潮州,粤东首部非遗沉浸式舞台剧《大潮归来·入梦潮州》,“红头船”的意象在光影中破浪而来。
这种“身临其境”的魔力,源于广东文旅对“沉浸式体验”的深度探索。它不再满足于让游客“看”,而是邀请他们“进入”故事,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这一系列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广东文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成功地从满足游客“一睹为快”的观光需求,转向提供“不虚此行”的深度文化体验,从而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破界与共生:“文旅+”催生发展新生态
10月3日,汕尾市的绿茵场上,战鼓擂动,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足球赛”正在上演。一边是步伐刚劲、阵法威猛的英歌舞队员,象征着坚不可摧的防线;一边是身姿灵动、辗转腾挪的麒麟舞队员,扮演着灵巧的进攻角色。
这个长假,“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广东蔚然成风,它打破了产业壁垒,让许多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成为了推动发展的“最佳拍档”。
“文旅+交通”,让旅途本身成为风景。昔日单调的舟车劳顿,在茂名柏桥服务区化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文化盛宴。
“文旅+农业”,为乡村大地注入无尽诗意。在清远连南的金黄梯田里,不少来自大湾区的游客带着孩子卷起裤脚,踏入没过脚踝的泥土中,在稻穗间追逐嬉戏稻田里的鱼。文旅深度赋能“百千万工程”,让沉睡的乡村资源变成了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也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文旅+非遗”,让传统手艺玩出新花样。在佛山顺峰山公园,300名咖啡主理人、拉花冠军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巨大的“顺德”字样方阵,同时冲煮咖啡,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体育场馆到高速公路,从田间地头到咖啡市集,“融合”正在重塑广东文旅的产业生态。通过跨界联动与价值再造,广东成功地构建起一个多产业共生共荣、互相赋能的发展格局,让“美丽风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美丽经济”。
从“软实力”到“硬支撑”:广东文旅的使命与担当
中秋之夜,韶关仁化恩村三百余岁的香火龙,在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的怀抱中被千万支祈愿的香火点燃,翻腾起舞。那漫天飞舞的火龙,与其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民俗展演,不如说是一次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它生动地诠释了古老的岭南文脉,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熔炉中,淬炼出全新的光芒,爆发出磅礴的生命力。
国庆中秋长假数据是广东文旅市场的一份亮丽“成绩单”,更是一份深刻的“转型启示录”。从丹霞山崖壁上重述《山海经》的光影史诗,到潮州古城里让非遗“活”在当下的沉浸式夜游;从高速服务区里“长”出来的百姓戏台,到绿茵场上英歌舞与现代足球的激情碰撞……人们所见证的,已不再是文旅项目的简单“物理叠加”,而是一场以文化为内核,由创意来驱动的“化学反应”与系统性的价值重塑。
这正是广东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的有力回答与生动实践。这证明了一种发展理念正在走向丰收:深厚的岭南文化早已不再是供人仰望的静态“背景板”,而是驱动产业升级、激发区域活力、提升民生福祉的核心“策源地”与主动“引擎”。
当岭南深厚的文化自信不再停留于书本与记忆,而是内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业创新不竭动力时,广东便找到了那把将文化“软实力”高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的关键钥匙。
从“流量”到“留量”,从“网红”到“长红”,广东文旅的深刻蝶变,不仅是在为自身的经济版图增添亮色,更是在宏大的时代命题下,探索着如何让沉淀千年的地域文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同频共振。这不仅是在书写一份假日经济的优异答卷,更是在为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提供一份充满岭南智慧与湾区活力的“广东方案”。
数说文旅
据初步测算,10月1日至8日,广东全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假期增长11.5%;实现旅游收入613.2亿元,增长14.2%。
数字背后,一个更具结构性意义的信号清晰浮现:这个长假广东旅游收入14.2%的增幅,“跑赢”了游客人次11.5%的增幅。这“2.7个百分点”的领先,不仅是人均消费提升至940.8元的直接体现,更是一场关乎产业动能焕新、发展模式升级的深刻蝶变。
10月2日至4日的2025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不仅为南沙吸引近9万人次乐迷到场,更引爆当地文旅经济流量。据统计,音乐节期间,南沙接待旅客人数超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3.96%。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音乐节期间,不仅19—34岁青年群体占比近七成,此次音乐节还有众多跨城乐迷,其中省外乐迷占比约五成,省内跨城乐迷约四成,他们主要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城市及广西、湖南等地,充分彰显出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聚集地”的磁吸效应。
这个假期,广东省近3000场戏剧舞剧、音乐会、节庆“叹”非遗及侨批档案、美术作品、主题文献展陈展览和中秋灯会等文旅活动如群星璀璨。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省80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接待市民游客2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2%。
广东深入开展“金秋文旅消费季”惠民补贴活动,总计发放2000万元的文旅消费券。
人在旅途
“本来只想停下歇个脚,没想到‘歇’进了一个民俗大观园!”一位货车司机笑着说。这个服务区在假期前4天的客流量超4.5万人次,昔日的“加油站”已蝶变为今日的“打卡点”。
当现代咖啡的醇香与古老的非遗技艺同场竞技,一位年轻的咖啡师一边“炫技”一边说:“这才是真正的国潮,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握手,太酷了!”
一位现场球迷风趣地说:“这是文化界的‘矛与盾’,也是我们汕尾人刻在骨子里的精气神!”
“孩子第一次知道鱼是长在稻田里的,这种快乐是城市游乐场给不了的。”来自佛山的游客王女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