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金字招牌,其生命力不仅源于“一盅两件”的饮食哲学,更在于贯穿食材到餐桌的全链条食品安全体系。9月23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关于广州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称,广州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总量达38.2万户,居全国城市第一,餐饮门店数量和密度均为全国第一。2015年,广州成为全国首个餐饮消费额突破千亿元的城市,行业规模全国领先。
在如此规模的前提下,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合格食品处置率达100%。近年来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通讯员穗仁宣
以“人民至上”理念把好食品安全关
每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点273个
广州是粤菜的主要发源地,素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当《米其林指南》与食品安全榜同时出现在同一家餐厅的橱窗里,广州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真正的美食之都,是让食客在享受舌尖盛宴时,连心底都透着踏实的安心之城。
安心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的用心、抓铁留痕的决心。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报告,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广州市每年制定全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和抽检工作计划,连续多年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市十件民生实事,纳入重点跟踪督办内容。
实事,意味着实打实的投入。
广州以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综合运用智慧监管、抽检监测等手段,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每年完成食品检验量超9万批次并逐年增长,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每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全市共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点273个。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快检754.63万批次,筛查销毁问题产品12.43万公斤。2024年抽检库存粮油合格率达100%。
加强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2024年全市完成15大类超过6500份样本监测,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深化数字赋能,搭建“食安在线”智慧监管平台,整合风险指标数据,形成“一网统管”架构。
以“全程溯源”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2024年共检查入网餐饮单位6.3万家次
在追求美味与食得放心的双重标准下,广州正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
源头上,广州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2023年以来累计用证主体8302家,开具承诺证1055.2万张。
针对社会关切,开展食用植物油突出问题整治,全覆盖排查71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核查17家食用油运输企业、134辆罐式食品专用车运输资质,暂未发现违规情况。
重点关注网络餐饮。发布《关于食品销售网络交易平台行政指导意见书》,针对全市35家网络食品交易平台、8家网络餐饮平台建立监管台账,强化监督检查。
每年开展网络餐饮专项整治,2024年共检查入网餐饮单位6.3万家次,发现问题752个,立案查处63宗,外卖平台证照公示率99.9%。
对餐饮“明厨亮灶”的数字化改造,让老火汤的炖煮过程成为可追溯的美丽风景。
目前,广州正全力推动网络餐饮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制定发布《网络订餐外卖配送服务规范》,推广使用食安封签。
以“督查抽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24年以来共检查校园相关食品经营单位3.54万家次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百万家庭,备受关注。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整治,每年中高考、春秋季开学期间对全市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等开展专项检查,2024年以来共检查校园相关食品经营单位3.54万家次,发现并整改风险隐患1991个。
同时,“加强校外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纳入今年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春季学期校外供餐单位全覆盖检查评价和有效覆盖抽检。每年开展校园及校园周边专项抽检,及时核查处置不合格(问题)食品。
持续完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建设,实现AI抓拍功能和分级告警处置。目前,全市学校食堂已100%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出台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制度90项,着力推进食材集采集配试点工作,推动校外供餐单位统一公开招标,指导全市1543所中小学校100%建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
加强“老年餐”管理,推进养老机构食堂有效覆盖抽检,定期开展联合督查和督导检查,对12个大型养老机构开展实地督导120次,排查和整改风险隐患73项。
在广州,一种“全民参与”、同心共护食品安全的氛围日渐浓郁。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安全宣传周、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年等活动,让市民深度参与到“你点我检”“你送我检”“百姓点检日”中。
2024年,广州市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87.94分、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87.45%,均创历史新高。
以“美食名片”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评选推出52家星级餐厅,绿色食品产品142个
一方面,对食品问题“零容忍”。
全面推进“昆仑”等专项行动,深挖违法犯罪线索,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行刑衔接。
今年以来,紧盯民生食品领域,开展重点整治,共排查制售假劣肉制品问题83个,立案13宗。
报告称,将加快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实施“三书一函”制度(即:挂牌督办通知书、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提醒敦促函),加强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销售、消费、进口等各环节监管,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完善新兴业态监管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继续推进“食安在线”等智慧监管系统建设,不断扩大“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面。
另一方面,打造美食之都“金招牌”。
推进“食在广州”城市品牌建设,已陆续评选推出52家星级餐厅、28个品牌食品、6家品牌名店。支持从化、增城等区域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全市共有绿色食品产品142个(位居全省第一)、有机农产品6个,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1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注册商标(位居全省第一)。
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的措施,更是吸引了瑞幸咖啡等知名企业在穗设立总部,星巴克、麦当劳等20家连锁食品企业总部通过便利化评估,全市近3200家直营门店受益。
强化“驻点保障”
全力抓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保障任务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广州深度融合饮食文化与全运活力,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报告称,广州组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保障总体方案、各专项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等,配套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引。对广州区域总仓、接待酒店、比赛场馆、供餐单位等重点场所实行驻点保障,对供会食品实行全过程管控。
目前,已完成5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正赛、20场测试赛的保障工作,赛程期间确保了食品安全事故和食源性兴奋剂事件“两个零发生”。
接下来,广州将充分抓住办赛有利契机,全力抓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强化对食品专仓、比赛场馆、接待酒店、食材供应商、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运行场景的监管保障,推动赛事侧、城市侧同向发力,提升城市食品安全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