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健源、李传智、王名润 通讯员南宣)昨日,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表彰大会暨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召开,全面梳理南海区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改革领域的成果,更明确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与突破路径。
成效:全域整治释放空间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域,南海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广阔空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海区已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2.6万亩,整备连片产业用地2.5万亩,集约农用地超4万亩,一系列整治行动让曾经的“散乱污”地块蜕变为产业发展的“黄金地”。依托释放的空间红利,南海区近三年供应产业用地超1.9万亩,其中存量用地占比达75.4%,2024年更是攀升至80.8%,“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充足的产业空间支撑招商引资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投资也实现阶梯式增长,先后迈过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门槛,有力推动“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4+3”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为制造业当家筑牢了坚实根基。
全域整治也让南海区的城乡品质实现质的飞跃。全区累计建设碧道255公里,改造开放秀丽湖库25个,建成“名企百园”154个、建设“四小园”超1万个,新增绿地93万平方米。
农村改革的深化,为南海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南海区创新探索“分润模式”“强村公司”、股权投资等多元路径,推动集体资产从“单一出租”向“多元经营”转型。截至目前,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近600亿元,亿元村数量增至51个,占佛山市总量的58.6%。
目标:明确2028年整治任务
会上,南海区自然资源分局局长潘希明详细汇报了新一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计划,为2025年—2028年的整治工作划定清晰路线图。巩固试点成果是新一轮工作的首要任务。南海区将延续并优化“1+4+4”政策体系,针对试点中探索的“三券”政策进行重点调整,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其中,地券由原来的跨镇使用改为区统一公开交易,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优化配置;绿券明确采用“先缴后补”方式落实“只转不征”政策,并扩展使用范围,让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实现更好平衡;房券的内涵则从单一的产业保障房,扩大为涵盖各类收益保障物业,为村集体与村民提供更多元的收益渠道。
在拓展整治范围方面,南海区将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农用地整治将重点完善耕地集中区基础设施,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化水平双提升;建设用地整理将加强改造后园区的后续监管,建立严格的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园区发展符合规划定位,避免“二次散乱”;生态保护修复将与乡村振兴、文旅发展深度联动,打造一批兼具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的生态项目,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针对试点中暴露的村级工业园改造任务重、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待优化等难题,南海区也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奖补激励与创新改造模式,以收益反哺工业改造;持续开展耕地连片流转与田块归并,破解碎片化制约;加强各类规划的协同联动,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打造一批整治示范标杆。
大会现场,先进典型的表彰环节成为凝聚共识、激发干劲的重要载体。此次表彰分9批授予先进个人荣誉,涵盖区直部门、镇街、村居等多个层面。
大会还明确了南海区下一步的三大突破方向,其中“建好环两江先行区”成为重中之重。佛山市副市长乔羽要求,南海区要以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在产业创新、人文引领、生态赋能三大领域实现新突破。
产业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仙湖实验室、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重点发展信息装备制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安全应急、电力设备智造四大新型千亿产业集群,引领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人文引领方面,依托南狮、龙舟、武术、侨乡等本土文化资源,以及“天下之西樵”、大地艺术节等文化IP,主动参与“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将“青山、绿水、公园、街区、工厂、场馆”等资源串珠成链,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
生态赋能方面,推进“两带三节点”风貌提升,持续开展“美企行动”“名企百园”“美丽庭院”建设,推动城乡环境从“绿”向“美”跃升;同时,探索水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推广水域经营权交易,培育水上文旅、滨水文创、游艇经济等绿色水经济,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