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要闻

构筑广东生态监测“最强大脑”

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与预报二室获评“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杜娟

本文字数:1124

  广州城市站的建设考察活动

  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绿美广东1

  初夏时节,在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天井山片区,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布设的红外相机再次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群体“遛娃”的珍贵画面。“这个大猴子正坐在树干上,好似在‘做瑜伽’+‘看娃’呢,猴子宝宝正在奔跑,非常呆萌!我们采用‘千里眼’红外相机等智能监测设备,持续记录着野生动物珍贵活动影像。”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与预报二室高级工程师刘花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

  今年7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与预报二室(以下简称监测二室)荣获“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他们科学构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创新开展生态质量与大气环境质量协同监测,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粤环宣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对深入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精准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考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基础。”监测二室主任陈多宏表示。

  截至目前,广东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覆盖了全省主要生态类型及重要生态区域。在这张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布设过程中,遇到过不少挑战和难题。对此,监测二室副主任谢志宜深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22年开展全省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现场核查。当时广东正值仲夏,多达291个森林样地分布在群山峻岭之中。监测二室组织全省21个驻市站140余名核查人员,分组作战,克服了盛夏高温、山路湿滑、毒蛇毒虫叮咬等诸多困难,历时近4个月,并在行业专家指导下,完成了433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的现场核实及审核工作。”

  推进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转型

  “我们生态监测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生态技术人员缺乏,不仅要攻坚克难,夯实基础,还需迎接全新挑战,勇于突破。比如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就是2018年机构改革后新纳入的职能。我们尝试创新融合网格法,在南岭森林和湛江红树林的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布设红外相机和声纹监测设备,构建了实时感知、智能识别及分析的全流程全天候鸟、兽类智慧监测技术体系。”谢志宜介绍,为提升广东省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能力,监测二室开展了典型区域鸟类、兽类生物多样性智能化监测实践,形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智慧监测模式。从2023年11月至今,已监测记录到鸟类和兽类共794种,其中包含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46种。

  “基于广东本地权威动物资源名录及分布数据库,我们结合实时采集的声纹及图像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了本地化物种智能识别模型,突破了物种识别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等技术瓶颈。”陈多宏表示,在此基础上,建成集野生动物声像立体感知、智能识别与声像分析于一体化的广东省典型野生动物在线监测与可视化平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6构筑广东生态监测“最强大脑” 杜娟2025-09-19 2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