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第三季度,是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暑气尚未消散,一场关乎长远竞争力的战略谋划已在广州紧锣密鼓地展开。近期,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就牵头督办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提案开展调研督导。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人形机器人更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生产力工具”。这两大领域不仅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更是关乎城市命运的战略选择。
这两大前沿科技领域同时被置于城市决策层的焦点位置、高位推动,背后体现了广州对产业发展“关键窗口期”的精准把握,也展现出广州在这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的决心。
何以成“必争之地”?
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为何如此重要?答案可从国家战略中寻找。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向全要素赋能的关键跨越。
这与2015年“互联网+”行动一脉相承,但内涵更为深刻。如果说“互联网+”侧重于“连接”,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实现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那么“人工智能+”则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认知能力,实现了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
人形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是最有望成为继手机、笔记本电脑之后,进入千家万户、赋能各行各业、被千千万万消费者和生产者使用的新一代“现象级”产品。
广州有多“能打”?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方面已形成显著优势。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同时,广东也是机器人产业高地,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992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44%。
而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厚实、应用场景丰富、发展空间广阔,人工智能产业也被列入广州市重点培育的15个战略性产业之一,正加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当前,广州已构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截至今年3月,广州市已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800家,其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应用层”企业占比达80%,与广州数科集团、奥飞数据等“基础层”企业,以及科大讯飞、云蝶科技等“技术层”企业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在算力基础设施与调度方面,广州数科集团以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为核心,已建成‘数据、模型、算力三位一体’的公共算力服务供给体系,自建300P算力并整合社会算力资源超11000P,通过广州市智算运行服务平台实现全市算力资源动态调度。”广州数科集团副总经理李学军介绍。
据天眼查数据,广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近5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富唯机器人等一批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和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已开发出面向ToB端的人形机器人,还孵化出高擎机电等ToC端的小型人形机器人企业,同时延伸出了类似于咖啡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品类的服务机器人。
“里工实业推出的‘里掂D1’是我国首款由协作机器人厂商制造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极具开创性。2025年,公司又发布全尺寸轮式人形机器人‘里掂F1’,融合先进的SLAM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作业精度可稳定控制在±0.05毫米。”里工实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能用”到“好用”
广州如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载体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广州已集聚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涵盖从研发到检测的全链条支撑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构聚焦前沿技术攻关;广州机研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平台提供权威标准与质量保障。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同样表现活跃——华南理工大学建有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广州市脑机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建有人机物智能融合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建有仿生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这些平台不仅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成为吸引全球高端资源的“强磁场”。
场景开放是人形机器人真正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
广州依托制造业基础雄厚、服务领域广阔的优势,率先在制造业、养老、教育、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机器人产品从“可用”迈向“好用”,拓展其环境适应能力和服务深度。今年以来,广州动员全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场景开放工作,组织了电力、地铁、水务、环卫、民政等领域的场景方与机器人企业进行对接,力争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应用示范点、体验点。
广州布局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绝非追逐风口的概念炒作,而是回归城市制造本色、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抉择,更关乎城市未来竞争力。可以说,谁能抢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制高点,谁就能在下一轮产业版图中掌握主动权。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也正在广州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