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父亲分期给生活费”为何惹争议

陈文杰

本文字数:762

  近日,#父亲为和女儿联系生活费分4次给#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9月9日潮新闻客户端)

  据媒体报道,这位父亲与离家上大学的女儿约定:每月生活费两千元,分四次发放,最后一笔500元则作为“月底全勤奖”发放。领取条件是女儿每天主动向家里发一条消息,内容不限,甚至一个标点也可以,只要有所联系,就算达成目标。

  为何要如此?父亲解释道,女儿性格内向,这是她第一次离家远行,父母难免牵挂,所以出此“下策”。他强调,不会因为忘记联系就扣钱,不够花随时补,而且计划每个月都坐车去学校看女儿一次。

  事实上,对父亲的做法,无论是支持理解,还是反对质疑,我们都能找到站得住脚的理由。比如支持者认为,这种方式既能防止孩子乱花钱,又能促进亲情联系,还能借此锻炼财商。反对者则担忧此举会给孩子带来“打卡”式的心理压力,而且将亲情沟通与经济奖励挂钩,也可能导致情感“交易化”。

  这些看似都有理有据的观点,大多只是在预设立场下对事件进行推演,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父亲的初衷。或许,这位父亲没有想得如此复杂,只是单纯地想找个理由和女儿搭个话、想念离家的女儿罢了。

  话说回来,此事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正是因为它触碰到当下亲子关系的一些普遍性困境。比如,如何保持边界感。子女渴望独立翱翔,父母却因牵挂而难以彻底放手。而理想的亲子关系,或许就像风筝——线绳张弛有度,方能传递力量,也托举自由。又比如,如何准确表达爱意。现实中,许多父母并非不爱,而是爱不得法。他们用“为你好”的指令代替了倾听,以物质关怀覆盖了情感交流,最终让爱在错位的沟通中变成了负担。这些困境恰恰在这件事里有所体现,但这位父亲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用旁人看来略显“笨拙”的方式,努力维系与女儿之间的情感纽带。

  当然,每个家庭情况各有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父亲分期给生活费”为何惹争议 陈文杰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