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老师 您好

广州不同学段教师探索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讲出“亲切感”“穿透力”“专业味”

上“走心”思政课 当学子引路人

林欣潼、刘晓星、魏丽娜

本文字数:2230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活动现场。 (图片由校方提供)

  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学校举行新生入门礼。(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如何让思政教育的价值真正触达学生内心?记者走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专访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学段教师,探寻学校及教师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刘晓星、魏丽娜

  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广外是一所外语类院校,我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立场坚定、厚植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融通中西文化、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看来,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守护者”、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种机”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是“关键中的关键”。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何把课讲好,让同学们愿意上课,听得进去?毛国民认为,外语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讲出“亲切感”,要避免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关心的就业、个人发展、职业规划等问题开始;二是讲出“穿透力”,要充分利用外语院校学生熟悉外国文化、善于进行国际比较的特点,引导他们在中西对比中自己得出结论;三是讲出“专业味”,打造“小语种+思政”系列精品课,深度融合外语专业元素,是外语院校讲好思政课的“撒手锏”。

  “广外的思政课教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还应该是跨文化交流的学者、熟悉学生专业的导师以及充满人格魅力的引导者。在文明交流与互鉴中,他们更像是高超的‘翻译家’‘传播者’,不仅‘翻译’语言、传播文字,更能‘翻译’思想、传播文明,最终引导这些未来将身处中外交流第一线的学子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能够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毛国民说。

  作为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广外近年来将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化”,开设“外交官讲思政”专题讲堂,打造“多语种+思政”系列精品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的时代新人。他们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读懂中国。

  真实场景“引进来” 知行合一“走出去”

  谈及思政课教学,广州市执信中学思政课教师洪少帆认为,要把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连接起来,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成长”连接起来。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教材文字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内容背后的深层逻辑,即中国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运用的方案、智慧及其背后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法。

  在洪少帆看来,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吃透学科本源思想,理解教学内容背后的逻辑和实践智慧;其次要读懂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感悟的情境;最后还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搭建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桥梁。

  洪少帆表示,她在教学中会运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老师将有典型性的历史情境、统计数据“搬”进课堂,构建具体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讨、反思、凝练;“走出去”则讲究知行合一,“我们会结合课程创设一些让孩子们‘走出去’的活动,例如进行社会调查、服务社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课堂内容,加深理解。”

  “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步发现,国家发展、企业经营与个人成长所需的智慧,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由此,他们能切实体会到思政课对个人成长具有深远价值,进而真正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洪少帆说。

  洪少帆认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是为学生搭建起“宏大叙事”与“个人成长”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在应对各类挑战时,凭借怎样的勇气与智慧破局解难,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坚守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要让思政教育“接地气”,深度融入生活实践,让学生真切体悟到所学知识与智慧的实用性,真正将其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

  提升教师素养 形成特色育人体系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张锦庭认为,教好思政课,首要在于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锤炼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

  “学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养。”张锦庭介绍,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深度业务学习,并实施“成长工程”,为新教师配备优秀教师全方位带教。另外,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学比武、课题研究、荣誉评比等,形成良好的进步氛围。

  张锦庭表示,提升教师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培育未来国家栋梁。为此,华师附小围绕德育工作全方位规划,构建“12个学会+7个走进+3个礼”的核心框架,形成特色育人体系。

  张锦庭介绍,“12个学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守则》等德育要求按学期拆解为12个专题,每学期聚焦1个专题开展活动。“7个走进”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差异化内容,其中,一年级“走进规矩”,帮助学生明确校园规则;二年级“走进岗位”,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三年级“走进多元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科技、艺术;四年级“走进心理拓展”,矫正学生心理等问题,干预其特殊行为;五年级“走进意志力培养”,通过外出研学锤炼学生意志;六年级“走进劳动能力”,提升学生劳动品质;还有全年级“走进世界”,组织国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还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邀请专家定期指导,通过梳理近现代史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老师 您好 A3上“走心”思政课 当学子引路人 林欣潼、刘晓星、魏丽娜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