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响礼炮震彻云霄,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国之大典、盛大阅兵,镌刻来之不易的胜利与荣光。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6次提及这个光辉的字眼:和平。
这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鲜明立场,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宣示。
时光无言,真理永恒: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文/新华社记者
(一)历史的昭示——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气象恢宏。9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城楼。
眺望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无数先烈以生命热血换来的和平盛世跃然眼前。年号台台基勾勒出长城的形象,“1945”“2025”字样闪耀金色的光芒。
长城,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92年前,北京地区抗战第一枪正是在长城上的重要隘口——古北口打响。
斗转星移,天地一新。而今,当步履铿锵、机甲轰鸣的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捍卫和平的钢铁长城肩负着新时代神圣使命。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从“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大捷,到“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从“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卫战,到“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一次次回望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我们更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断蕴含的深意。
和平如此珍贵,因为先烈的牺牲无价。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
李云鹏烈士留下的一封家信催人泪下。他是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唯一留下书信的人。战争无情、岁月易老,烈士当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至今读来字字锥心。
“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九歌·国殇》中的诗句赞扬“刘老庄连”等抗战英雄,表达崇高敬意。
2014年,我国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逢烈士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都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风雨无阻,行为世范。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一字一句朗读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感慨杨靖宇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其事迹震撼人心”……
一次次抚今追昔,一番番真情流露,凝聚成荡气回肠的坚定信念:“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和平如此珍贵,因为历史的教训惨痛。
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96岁的夏淑琴老人默然垂泪,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描画着亲人的名字。那段沉痛的记忆,在她的生命中已延续80多个春秋。
这手臂,曾被敌人狠狠刺伤。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残忍杀害夏淑琴7位至亲,对年仅8岁的她凶残地捅下三刀。
这手臂,也感受到紧紧搀扶传递的温暖。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夏淑琴老人等,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国家公祭鼎铭文力透金石,习近平总书记长久凝视。
鸦片战争、甲午惨败、八国联军侵华……近代百余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抛头颅、洒热血,赴国难、共存亡……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坚定执着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遭受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达百年以上,但中国人民不是从中学到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
要和平而不是战争,要合作而不是对抗。这是深重的苦难磨砺出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庄严宣示。
1938年,延安窑洞里微暗灯火下,毛泽东进行着深邃的思考。《论持久战》这样写道:“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青年习近平同样在思考战争与和平。在梁家河时,仔细阅读《毛泽东军事文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选集》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著作。阅读苏联卫国战争军事著作,“祖国虽然辽阔,但我们退无可退”等深沉话语,令习近平久久难以平静。
从最基层干起、与老百姓交心,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主题便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愈发明晰。
(二)文明的回响——
“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位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考古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文物,见证了中华文脉的赓续绵延,铺展开“和融万方”的博大画卷。
“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随后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讲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这样的和平发展道路,饱含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内在基因。
2017年1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一场47分钟的演讲,赢得30余次掌声。
“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
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彰显大党大国领袖宽广深邃的文明视野,传递出中华民族珍爱、维护和平的决心。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总书记对“睡狮论”的回应充满哲理和深意。
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的弘扬,更是面向全世界的宣示——“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
这样的和平发展道路,反映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大智慧。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字,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和平的珍视与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曾同外国元首漫步于此,体会“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弘扬东西方文明包容共存之道。外媒评价,这样的安排“独具匠心”。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临水而坐,欣赏古琴演奏“高山流水”。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很优美的故事,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体现的是‘知音’,只有‘知音’才听得懂这首曲子。”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工作人员送一份曲谱给马克龙总统。
高山流水觅知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启示着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之道。
(三)大国的担当——
“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
2025年8月30日,天津迎宾馆。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会场上,一幅蜿蜒于苍翠山峦间的长城画卷意蕴深长。
“历史启示我们,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正确答案。”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两天后,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我们要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上合力量’”的重要主张,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宝贵国际公共产品,凝聚着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中国智慧与担当。
笔尖沙沙划过纸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等成果文件相继发表,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2023年3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专机抵达莫斯科。
见证过多次中俄元首会晤的克里姆林宫,再次迎来世界瞩目的时刻:普京总统微笑迎接,习近平总书记健步走来。彼此伸出的手再度紧紧握在一起。
“历史上看,冲突最后都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就乌克兰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认为,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为和平留下空间;越是矛盾尖锐,越不能放弃对话努力。”
有媒体评论,中国是所有大国中,唯一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系统性方案的国家。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解决国际上的事情,不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推行霸权、霸道、霸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遵循,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是正确选择。
斡旋沙特与伊朗“握手言和”,为柬泰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发挥建设性作用,与32个国家在香港共同建立国际调解院,支持缅甸推进政治和解与转型进程,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
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中国始终把人类前途命运、人民安危冷暖挂在心头,致力于为世界织就和平的经纬,开辟发展的空间。
(四)时代的召唤——
“携手开创这个星球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
共谋发展,才能筑牢和平的基石。
和平与发展,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和平的保障,发展便如无本之木;没有发展的支撑,和平也如镜花水月。
“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
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与4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携手各国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为实现持久的世界和平夯基垒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克拉克感慨:“中国与其合作伙伴能够共享和平与繁荣,这就是命运共同体。”
民心相通,才能织就和平的纽带。
2012年2月15日,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镇,噼啪作响的壁炉旁,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美国友人追忆起27年前的一段美好时光。
1985年,习近平首次来到美国考察学习,借住在这个小镇,同当地民众结下深厚友谊。
当年活动的组织者兰蒂对习近平说:“友谊可是件大事,一个友谊的世界才可能是和平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得这句话的分量:“正是人民友好的涓涓细流,汇聚起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安理会决议、人权理事会决议,当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全人类的希望篇章正在写下精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我们真诚希望各国都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清晰传递出中国人民追求和平、期盼世界各国携手共进的真挚心愿。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穿越时空、激荡人心,给出深邃的时代启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