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要求学生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周一升旗仪式上、学校合唱团表演时均要着熨得笔挺的衬衫或校服西装。学校为此专门在每个年级的寝室里准备了熨衣板和蒸汽熨斗,还由寝室管理员在周日下午教学生如何熨出衬衫的12条线,正面8条、背面4条,如何叠放校服才能使西装穿起来时笔直挺拔……
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尤其是淘气顽皮、好动的男孩子来说,这不啻于让他们穿针引线,描龙绣凤。刚开始有家长提出异议,说学校“苛刻”“浪费学习时间”。过段时间后,家长们集体“失声”,因为他们逐渐感觉到孩子的某些变化:孩子们特别注重自己仪容仪表的整洁与干净,做事也不拖沓散漫了。尤其是熨校服时,同学们相互帮助,一副专注认真团结合作的样子。家长看到这一幕后,从疑虑到欣喜,后来逢人便夸“这个学校改变了自己孩子的习性”。
有家长疑惑不解,去问校长,校长说:“所有的自律,一开始都来自‘他律’,‘他律’形成了制度,就容易培养学生们‘自律’的习惯。”校长为人师表,主动接受“他律”,让学生监督自己。他规定任何学生都可以提出书面申请,要求“与校长谈谈”。而在与学生“谈谈”时,他也会着正装与学生会面,自律而不失风雅,深受学生们的尊重和喜爱。
在这个例子中,“他律”和“自律”都得到了呈现和诠释。每个人都是在“他律”与“自律”中成长、成熟、成才、成功的。没有幼时父母的“他律”,便不可能有长大后的自律、自尊、自强;没有学校的校训或老师的“他律”和教导,便不会有美德善行的铢积寸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公序良俗的尊重、对人伦边界的澄明……
“他律”来自外界,例如上文中的学校,通过“他律”引导学生进入“自律”的通道,通过一个简单仪式、形式达到这种目的,犹如水泽植被,润物无声。
“自律”是什么?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在无任何外来因素敦促和监督下,规范自己的言行。
若要说到二者关系,“他律”是“自律”的导师,“自律”是“他律”的补充和完善。如果一个人既不受“他律”的约束,又没有“自律”的品质,最后处于“无律”状态,那后果不堪想象。
要想在漫长人生中收获充实稳定的幸福,就要学会尊重、遵循“他律”,再发挥“自律”的品性,杜绝“无律”。而这种素质的培养,或许可以从开学典礼上那一件笔挺的衬衫开始。
(杨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