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广东

“蓝色粮仓”上新
“鲍”款向海突围

惠来鲍鱼苗占全国超四成市场 成撬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陈家源

本文字数:2913

  鲍鱼被誉为“软黄金”。

  水产养殖重力式网箱。

  鲍鱼干产品。

  鲍鱼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龙宫号”桁架式网箱。

  深蓝中的“黑金”——鲍鱼成为惠来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拼图。

  深蓝中的“黑金”——鲍鱼成为惠来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拼图。

惠来鲍鱼养殖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吴槿、林碧鸿

  南海迎来开渔季。在揭阳惠来海域,一批批生猛海鲜正被运回码头。而在这片蔚蓝之下,另一种“软黄金”正在悄然崛起,成为惠来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拼图。

  黄金鲍、黑鲍、珍珠杂交鲍……这些惠来县自主研发的鲍鱼品种,正成为全国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全国每10粒鲍鱼苗,就有4粒来自惠来——作为全国最大的度夏鲍鱼种苗基地,惠来年产鲍鱼苗44亿粒,抢占了全国超四成的市场。

  近年来,惠来鲍鱼产业向海“掘金”,布局海洋牧场、智能网箱、现代产业园等项目,打造百亿级“蓝色粮仓”。如今,这粒小鲍鱼不仅成为撬动“百千万工程”的金色支点,更是广东向海图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那么,惠来这座滨海小城凭何成为“北鲍南养”的国家级示范区?又何以在深远海智能养殖中闯出新路?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惠来鲍鱼产业一线,探寻其从近海工厂化养殖向现代化海洋牧场转型的进阶之路。

  北鲍南养:全国超40%鲍鱼苗的“避暑港湾”

  “鲍鱼怕热,夏天也要‘避暑’,而惠来海域就是天然空调。”在惠来县海源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詹伟杰指着养殖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惠来人,1977年出生的詹伟杰自幼与海为伴。1996年,他与父亲筹集资金建起惠来县前詹镇第一个鲍鱼场,也见证了惠来鲍鱼近三十年的养殖历程。

  “1996年,我和父亲东拼西凑建起第一个鲍鱼场时,全县养殖场还是个位数。”詹伟杰指着眼前614亩的养殖基地,24个养殖场内,1万多个硬底养殖池整齐排列,宛如一片蓝色棋盘。

  30年摸爬滚打,詹伟杰俨然已成为鲍鱼养殖专家。他告诉记者,鲍鱼对水温极其敏感,夏季高温曾是养殖业的“致命伤”。以前,鲍鱼夏季会“乘坐”活水船赶往较为清凉的山东海域,冬季再返回南方过冬,这种方法被称为“南北对养”。

  而在惠来,即使夏季也不怕鲍鱼“中暑”。原来,惠来海域因季节性冷水团流经,夏季水温稳定在22℃~26℃。“六月海水如冰霜”的特殊自然条件,使得这片海域成为鲍鱼独一无二的“避暑山庄”。

  “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北鲍南养’规模化突破,并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将惠来鲍鱼推向全国普通老百姓的餐桌。”詹伟杰介绍,如今,海源达年产鲍鱼苗5亿多粒,成鲍4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广东省鲍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单位。

  30年间,惠来鲍鱼从无到有,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鲍鱼苗生产基地,并自研培育出黄金鲍、黑鲍等10余种鲍鱼优良品种。惠来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惠来全县鲍鱼养殖5000多亩,养殖企业已达170多家,年产鲍鱼苗44亿粒,占据国内鲍鱼苗市场40%以上的份额,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3万多人,鲍鱼产业正成为惠来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向海“掘金”:智能海洋牧场突破养殖边界

  惠来神泉港海域的碧波之上,22个周长96米的圆形重力式网箱如蓝色巨环漂浮海中。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养殖平台不仅能抵御强台风,还可实现全天候水下监测和云数据处理。

  不久前,海源达和惠前水产养殖重力式网箱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惠来鲍鱼养殖从近岸走向深海,迈出向海“掘金”新征程。“一个网箱可养50万粒鲍鱼或30万尾马友鱼,产能是传统养殖的数十倍。”詹伟杰介绍道,2024年底,海源达与惠前水产合作启动海洋牧场重力式网箱项目,打造成为集经济、智能、环保、多功能、抗风浪于一体且适用于神泉港海域的养殖网箱。目前该项目网箱已陆续投产,产能实现质的飞跃。

  詹伟杰以我国的皱纹盘鲍举例。“鲍鱼生长周期通常需要1~4年甚至更长时间,皱纹盘鲍需要近3年时间,才能长到约7厘米。”詹伟杰告诉记者,该项目投产后,一个网箱预计可以养殖50万粒约3厘米的半成品鲍鱼,养殖期缩短为12个月,该项目预计年利润可达650万元。

  一张更宏大的蓝图正在惠来深海铺展。记者从惠来县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县目前已规划设立4个现代海洋牧场养殖区,除了已投产的海源达和惠前重力式网箱项目外,投资1亿元的“惠鲍1号”智能养殖平台将于2026年投产,可抵抗17级台风,集成养殖、垂钓、观光功能;国电投“龙宫号”桁架式网箱已完工,即将投放章红鱼苗,预计单周期产值超6800万元。

  “传统养殖模式受限于近岸空间和环保压力,而深海养殖水体流动性好,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惠鲍1号”深远海智能鲍鱼网箱养殖平台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投产后,所有养殖环境和生长数据都会上传云端,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帮助我们作出最佳养殖决策。”

  “深海养殖减少近海污染,水质好、病害少,鲍鱼品质接近野生。”惠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4个规划中的海洋牧场总面积达153平方公里,未来产值有望突破130亿元。一粒鲍鱼小种苗,正向百亿级“蓝色粮仓”大步迈进。

  “鲍”团发展: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惠来县鲍鱼产业园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新鲜鲍鱼制成即食罐头、冷冻鲍鱼和预制菜品。流水线上,一罐罐“佛跳墙”预制菜完成最后封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2022年,惠来鲍鱼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也是全省唯一的鲍鱼产业园。该项目投入2.17亿元,涵盖养殖、加工、物流、科研全链条,将重点开展鲍鱼预制菜加工,助力惠来鲍鱼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为餐桌添“鲜味”。

  在鲍鱼产业园附近,揭阳惠来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致力于开发冷冻冰鲜鲍鱼、鲍鱼干、鲍鱼罐头、鲍鱼片、鲍鱼粽子、鲍鱼月饼等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打造高端、方便的鲍鱼产品,延伸鲍鱼产业链。

  “加工成预制菜运输非常方便,减少了活鲍运输的成本和损耗。”詹伟杰拿起一盒“八仙拱鲍”产品介绍,“我们熬制高汤,配上海参、元贝,大大提升了鲍鱼的附加值。”目前海源达公司已开发出佛跳墙、大盆菜、红烧焗鲍鱼等七八个品种。

  “惠来鲍鱼”的品牌建设也在同步推进。2020年6月,惠来县举办首届鲍鱼国际“网络节+云展会”,吸引220多万直播流量,超过8万名采购商在线选购,签约金额逾1亿元。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响,惠来鲍鱼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在惠来,从事鲍鱼养殖的超过3万人,鲍鱼成为养殖户主要经济来源。在海源达承包养殖场的场长卢阳介绍,之前养虾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而现在从事鲍鱼养殖,每月可获得1万元收入。

  “养殖户抱团发展、握指成拳,深度参与互联网新营销,一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詹伟杰说。

  从传统的近海养殖到现代化的海洋牧场,惠来鲍鱼产业不断“向海图强”,打造“蓝色粮仓”。这颗深蓝中的“黑金”,正游向更广阔的餐桌与未来,助力广东驶向海洋经济新蓝海。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8“蓝色粮仓”上新
“鲍”款向海突围
陈家源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