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何俊铿、邓斌(除署名外)
韶关始兴,车八岭的林海深处,一部红外相机悄无声息地启动。雾气氤氲中,一只黄腹角雉正冠羽翕张,姿态优雅地在湿润的苔藓上觅食。这里的空气,清冽而甘甜,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草木的芬芳。
珠三角腹地,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沸腾赛场巨大银色顶棚下,一块块光伏板正将南国的炽烈阳光,静默地转化为驱动运转的清洁电力。场外,无数纯电动的公交车与出租车汇聚成一股股绿色溪流,无声地流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第3年。从始兴山野的原始生机,到广州都市的科技绿意,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共同指向一个时代的命题。广东,这片曾以“世界工厂”闻名的热土,如何在一针一线间,绣出一幅令人惊叹的“绿美双面绣”?
一面,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森林覆盖率高达53.39%,成为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另一面,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华章。
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的广东省主场活动在韶关市始兴县举行,这是一场对南粤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深度解码。当发展的惯性与自然的法则相遇,是相互掣肘还是彼此成就?始兴的山野回响与广州的都市序曲,正为这一时代之问提供着充满广东智慧的解答。
山野回响:40年坚守的绿色蝶变
在活动的案例分享环节,来自广州市、惠州市、东莞市、始兴县、深广电等地区和单位的代表,分别就绿色低碳发展、建筑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办全运、“互联网+回收”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活动中,始兴县详细介绍了当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展示了这座粤北小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始兴,时间似乎有自己的刻度。当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发展的轰鸣声成为主旋律时,这个粤北小城却选择了一种特别的姿态——成立广东首个县级生态办,发布全国首份县级生态白皮书。这在当时被部分人认为是略显固执的坚守,如今看来,却是一场极具远见卓识的坚定投资。
四十年磨一“绿”,如今的始兴已是“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森林城市。但精心打造的全域“绿水青山”的价值究竟几何?这是一个诗意又现实的难题。
始兴的回答,从一本精细的“生态账本”开始。该县引入科学的评估体系,完成了县域生态产品总值(GEP)的核算,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666.6亿元。
这串数字,并非停留在纸面的荣耀,而是撬动变革的支点。它让无形的生态价值,首次拥有了可以在市场天平上被衡量的“体重”。
当罗坝镇的竹制品加工厂负责人,曾因缺少传统抵押物而四处碰壁时,是创新的“竹子e贷”,让他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曙光。他感慨地说:“祖祖辈辈种下的无边竹林,过去只觉得是风景,没想到还能变成银行认可的资产,成为企业发展的‘活水’。”
“点绿魔法”:“推窗见绿”到“开门见金”
这个生动故事背后,是始兴独创的“1+1+1+N”价值转化路径,一套将生态语言“翻译”为市场语言的精妙体系。
一个清晰的生态资源库。始兴对自身的生态资源进行摸排、建表,建立以森林、水源、自然景观等为主体的生态资源库,为生态产品交易变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活跃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光伏贷”“取水权抵押贷”等创新“生态+”工具,为生态资产注入了金融的“血液”。
一个高效的生态资源交易中心。建立一个“生态产品超级市场”,将分散的温泉、矿产等资源“零存整取”,打包推向市场,成功吸引超2.6亿元社会资本。
N种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谋划打造优质蔬菜、特色水果、林下经济“3个1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生态优势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农业、工业、文旅的每一个角落。
这已不是简单的“点绿成金”,而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它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本身就具备经济上的激励与回报。
据统计,韶关以74.5%的高森林覆盖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其林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已成功突破300亿元。
绿美广东的“两山”答卷,其重要价值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更在于生态福祉的“普惠性”。这份答卷的浓墨重彩之处,在于它真切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生态建设的成果成为全民共享的幸福红利,书写惠民富民的时代新篇。
“安放”乡愁的家园:从“植绿”到“享绿”
任何发展的最终目的,终究是为了人。在顿岗镇的周所未来社区,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社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围绕一棵500年树龄的古榕树徐徐展开。17棵百年古树,如同社区的守护神,与新建的房舍、新植的万株树木融为一体。
傍晚时分,刚搬入新居的村民们,习惯在古榕树下乘凉,看孩子们嬉戏。“以前的老屋,谈不上环境有多好。现在,推开窗就是满眼绿,能听到鸟叫,闻到花香。这不光是房子变好了,是整个人的心境都变舒畅了。”乡亲们的话语朴素,却触及了生态文明的核心——那份源于自然、可被感知的幸福。
始兴的故事证明,长期的生态守护终将迎来价值的爆发式回报,而这份回报,不仅体现在经济数字上,还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位居民的笑脸上。
湾区智慧:绿色技术重塑超大城市基因
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如果说始兴的探索是“从0到1”,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绿色蓝图,那么广州,这座常住人口近2000万的超大城市,面对的则是“从1到N”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高速运转的庞大系统中,植入绿色的基因,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走进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人们或许很难察觉它与普通体育场的区别。但事实上,这里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能源革命。赛场顶棚上,561.33千瓦的光伏电站,正将南国的炽烈阳光,静静转化为驱动场馆运行的清洁电力;观众席的巧妙设计,利用建筑自身的阴影遮阳;墙体内的断热材料和高效空调,让每一次制冷都更加节能。
这座建成于1987年的老牌体育场,通过绿色低碳改造,令碳排放量骤降56.87%,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建筑。它像一个缩影,展示了即使是城市中的“存量”建筑,也能通过技术革新,焕发绿色生机。
这种绿色变革,正在以“细胞裂变”的方式在广州蔓延。在工业领域,广州已建成8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绿色制造标杆数量领跑全国,生产线上的每一环都在精算“碳足迹”。
在交通领域,广州市中心的公交车与巡游出租车已实现100%纯电动,城市配送车辆100%为新能源货车。
在能源领域,广州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为经济高速运转提供着愈发清洁的“血液”。
技术革新需要制度的土壤。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广州建立了“1+1+N”的政策体系,如同一张精密的施工蓝图,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了绿色转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广州还努力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推动绿色的有力引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活跃,让“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成为企业经营的铁律;超过1.32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余额,更加清晰地为企业表明了金融市场的“绿色偏好”。
广州的实践早已深入到城市运行的“骨骼”与“神经”,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可持续的城市生命体。
正是这些细密的“针脚”,将宏大的绿色发展蓝图,牢牢地绣在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让“推窗见绿”与经济脉动和谐共存。
锐评
绿色长卷里的广东答卷
始兴的“古拙天成”与广州的“精雕细琢”,恰似岭南盆景的工笔与写意——二者并陈,可一窥绿美广东全貌。
始兴以其生态的“不变”,应对着发展的“万变”,最终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后发优势;广州则在高速的“变化”中,寻求生态的“恒定”,持续通过科技与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注入无限绿色基因。
一“静”一“动”,一“守”一“创”,两者看似殊途,实则同归。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赋能、协同演进的“共生系统”。
“绿美广东”的生动实践,书写在始兴清澈的溪流里,倒映在广州璀璨的灯火中:2025年,广东林业产业总产值剑指万亿大关,八大绿色产业集群蓬勃生长。南粤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里的发展更添“含绿量”、幸福更显“含金量”。
毫无疑问,广东绘就的这幅生态“双面绣”,正面是绿色的山河之美,反面是沸腾的人间烟火,针脚藏而不露,两面皆是最美人间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