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广东

风餐露宿只为“追花逐蜜”

揭秘清远“野花经济”背后蜂农的苦乐年华

曹菁

本文字数:3171

  亮晶晶的蜂巢。

  陈志军收获蜂蜜。

    蜂农在野外的住处。

    蜂场劳作。

  树林里成行成列的蜂箱。

  眼下正是粤北采收蜂蜜的最佳季节,嗡嗡的蜂鸣声奏响着丰收序曲。陈志军和家人有条不紊地装箱,将蜂群从清新区龙颈迁往连州,开启一段充满期待和艰辛的蜂蜜采收的“蜜月期”。

  “连州这边在现在这个季节的花蜜大都以五味子为主,现在蜂群刚刚到位,很快就可以出蜜了。”陈志军告诉记者,他带着蜂群一年要辗转四个场地,几乎是一个季节一个场地,冬季在广州萝岗、从化等地采蜜,夏季又会回到家乡,休整一段时间后,接着去往连州等粤北山区露营扎寨,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地生活劳作。

  在清远的广袤山川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追逐着花期,在天地间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甜蜜篇章。他们就是清远的蜂蜜养殖者,用勤劳的双手,将漫山遍野的野花,转化为滋润人们生活的琼浆,更为当地村民铺就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追花逐蜜的“甜蜜使者”

  清新区“80”后的陈志军,便是众多养蜂人中的典型代表。以前他曾是一名果农,养蜂只是他的爱好,十年前,在朋友的引领下,他踏入了养蜂这一行业。如今,他的养蜂场已成为龙颈镇规模最大的蜂场,高峰期拥有400多箱蜜蜂,年产蜂蜜上万斤。常年跟着蜜源走,风餐露宿是蜂农的生活常态。“养蜂这些年,我们过了年就会搬去广州,五月份搬回清新采乌桕和百花蜜,八月搬上连州去采五味子和钩藤蜜,十月再回来清新采冬蜜。”饱经风霜的肤色,常年的野外生活锤炼,令个子不高的陈志军显得精干而灵活,繁重而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压垮他的瘦小身躯。

  连州的夏季,鹰嘴桃、水晶梨等水果果园集中、资源富集,三季繁花似锦,四季绿意盎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连州的广大山区已然成为蜜蜂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

  “每次转场到外地,都要雇请大型车辆,才能一次装下三百箱蜂巢。”说起转场“追蜜”的日子,陈志军说,那是一种强体力活,他和工人肩挑重达百多斤的蜂箱,来来回回装车,要一次带走上万只蜜蜂,而在荒郊野外养蜂,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吃的是粗茶淡饭,油、米、锅、灶等物资大都需到周边的乡镇采购。“生活虽然清苦,不过,有时遇到好心的场主,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水电的便利,已经算是最好的待遇了。”

  养蜂并非“诗与远方”

  很多人看到果园的繁花似锦、蜂农的“诗与远方”,但陈志军的经历告诉我们,追蜜的路途从无浪漫的滤镜,只有日复一日的奔波与坚守。他们全年三百多天辗转于山野间,哪里有花开就扎营在哪里,一顶帐篷便是全部家当,寂寞是漫漫长夜里最忠实的伴侣。转场时,百斤重的蜂箱压弯了脊梁,连夜装卸的汗水浸透衣衫,山路崎岖颠簸,每一次迁徙都是对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陈志军用粗糙的双掌、晒成古铜色的皮肤讲述着采蜜的日常藏着数不尽的辛劳:蚊虫在耳畔嗡嗡作响,野蜂侵袭的风险如影随形,被蜜蜂蜇咬更是家常便饭。他们要精准把握花期节奏,在花丛中与时间赛跑,手摇采蜜时手臂酸痛到抬不起来,却仍要保证每一滴蜂蜜的纯净。这份劳作没有诗与远方的惬意,只有用汗水浇灌的坚守,用寂寞熬煮的执着,在天地间书写着最质朴也最动人的奋斗篇章。

  常年在山林中穿梭,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蜜蜂出逃、死亡以及野蜂围攻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但这些挫折并未击退陈志军,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他钟情于中华蜜蜂,因其团结、勤劳、勇敢的特性。在长期实践中,他摸索出用蜂蜜喂养蜜蜂的方法,使蜂群愈发健壮。他还坚持传统的手摇采蜜法,认为这样提取的蜂蜜更黏稠、口感更甜。靠着养蜂的专业经验和拼搏精神,陈志军一家的生活也逐渐“甜蜜”起来,不仅买了新车,还在清远购置了新房。

  “野花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在清远,像陈志军这样的养蜂人还有很多。他们的辛勤付出,催生出蓬勃发展的“野花经济”。漫山遍野的野花,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而蜜蜂产出的优质蜂蜜,又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清远市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将蜂蜜养殖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品牌打造等多种举措,推动蜂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养蜂人的带动下,加入到蜂蜜养殖的队伍中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佛冈县的水冚村蜂蜜养殖基地,经验丰富的蜂农成为大学生暑期实践队的采访调研对象。在炼蜜房,蜂农丘老伯耐心细致地向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大学生系统讲解蜂蜜加工技艺的进程,演示如何操作摇蜜机,避免蜂蜡受损:“要精确控制转速,以达成蜜汁的高效分离;过滤杂质时,需合理选择滤网孔径,进而保留蜂蜜的天然风味……”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实践队全面了解了水冚村蜂蜜产业的基础条件,涵盖蜂群规模、蜜源植物分布以及传统养殖模式等核心要素,为后续开展产业赋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认知根基,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2013年以来,佛冈汤塘镇等地开始大力发展合作社模式,仅“春中宝蜂业”就从最初的23户发展到如今的800多户,合作社不仅提供蜂种、技术,还实行保底收购。

  在汤塘镇,蜂农黄巨能通过合作社年收入突破30万元;在石角镇,曾经的困难户莫文增慕名加入,如今已成为技术骨干,带着妻儿过上了小康生活。

  黄叔抽出蜜脾,沉甸甸的蜂蜜让他露出满意的笑容,据介绍,一块蜜脾重达3斤。只见他手持刀具,轻轻一割,黄澄澄、亮晶晶的蜂蜜展露无遗,蜂蜜的馥郁香气瞬间飘散开来,沁人心脾。

  “一只蜜蜂最远能飞5公里,我们的帮扶半径要更大。”广东春中宝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一彪这样比喻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规模扩大,公司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体系:配备浓缩车间、包装机等先进设备,从原料到成品全程检测,定期送第三方机构检验。2020年,其冬蜜产品获评“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清远市首家取得SC认证的蜂企。“甜蜜”事业的溢出效应日益显现。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2025年初公司获得“一村一品”100多万元扶持资金用于设备升级。

  在清远一些乡村,蜂蜜养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每到花期,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桃花等竞相绽放,吸引游客前来,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甜蜜事业”的未来蓝图

  清远蜂蜜产品种类多样,有龙眼蜜、荔枝蜜、鸭脚木蜜等,不同蜜种具有不同的口感和功效,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今,清远的蜂蜜养殖产业已颇具规模,“野花经济”也初显成效。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在“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动下,清远蜂蜜养殖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一方面,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对蜂蜜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蜂人的养殖技术水平,降低养殖风险;建设更多的蜜源植物种植基地,保障蜜源的稳定供应;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蜂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清远蜂蜜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蜂蜜产业的产业链,鼓励企业开发蜂蜜深加工产品,如蜂蜜酒、蜂蜜护肤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清远蜂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更多以蜂蜜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和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美好愿景。

  在清远的山水间,养蜂人追逐着花期,酿造着甜蜜。他们的辛勤劳作,在“百千万工程”的照耀下,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品尝到生活的甜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清远的蜂蜜养殖产业,也必将如那漫山遍野的野花,在时光的长河中,持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结出累累硕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9风餐露宿只为“追花逐蜜” 曹菁2025-08-12 2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