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绝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深化党的作风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从去年获得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到如今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更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要坚持靶向纠治。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眼下,一些老问题屡禁不止,一些新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这充分反映出整治形式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认识上,要坚持常抓不懈、务期必成,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基层不认可不罢休。方法上,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注重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做到既解决老问题也解决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在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引领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
要谨防变形走样。当前为基层减负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有的地方却陷入了“为了减负而减负”“减负变增负”等怪圈中,比如制定各类减负工作文件,收集各类减负工作报表,开展各类减负调研等等。对症下药,科学考核是关键。如《若干规定》强调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既要实事求是,优化精简考核体系;又要化繁为简,让考核“打捆”、为基层“松绑”。总之,要用好用活考核指挥棒,为减负提供坚实支撑。
要精准减负增效。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整治基层“滥挂牌”问题,再到解散不必要的工作群……近年来,减负工作不断深化细化,让更多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基层干部普遍期盼负担别反弹,减负工作能长期抓下去。对此,要坚持抓细抓长,前者是深入抓、见实招,重在抓细节。比如在精简文件、精简会议、规范借调等基层干部“痛感”最深的地方着手减负,更好释放实干的动力和活力。后者是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比如明确权责、厘清职责边界,将监督常态化、制度化,防止基层负担反弹回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摒除形式主义顽疾,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切实卸掉“应减之负”,让整治成果更加可感可及,方能勇担“应担之责”。放开的是手脚,赢得的是实效、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