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娱·闲情

戏里戏外

施群妹

本文字数:1296

  书房外,戏曲脸谱错落悬挂,似在诉说岁月故事;书房内,满墙戏曲服装静静陈列,散发着独特韵味。望着这些,耳边仿佛又响起咿咿呀呀的曲儿,记忆如潮水般漫涌,将我带回与戏曲相伴的旧时光。

  儿时,我对戏曲的喜爱便初露端倪。家中那本《戏曲参考》,虽读起来深奥又不完整,却被我当作故事书反复翻阅。邻屋的姐姐们爱唱戏,为了融入她们,我常偷偷带着这本书去找她们。一来二去,本子卷了边,封皮也不知何时弄丢了,可那段与姐姐们一起哼唱戏曲的时光,却成了童年珍贵的回忆。

  堂姐是我童年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最爱唱越剧,以至于我一度以为戏曲就是越剧。堂姐不仅戏唱得好,人也生得漂亮,她的穿着洋气时尚,总是让我们这些小孩子羡慕不已。记得有一年,她突然戴上帽子,露出长长的头发,那模样惊艳了我。我默默跟在她身后,一路跟到了她家里。

  那时,二爹家还在老街,我们家已搬到后村。二妈见我这副模样,没说什么,走进里屋拿出一顶天蓝色的帽子,轻轻戴在我头上,还前后左右端详,看得我脸颊发烫。随后,堂姐拿起床头的白色围巾系在我脖子上,细心整理我的头发,笑着说:“这样打扮很好看。”说完,便唱起了越剧,唱词里的“第一碗第二碗”,至今仍萦绕在我耳畔。

  因为这顶帽子和围巾,我与堂姐的关系愈发亲密,也渐渐喜欢上了越剧,跟在她身后,竟也能哼上几句。那时,村里广播常播放戏曲,我痴迷至极。走在小路上,只要听到广播响起,便会停下脚步跟着哼唱,一曲结束,才肯心满意足地回家。

  后来,村小学合并到区校,上学的路绕出了老街,与戏曲相处的时间也少了些。但村里做戏文的日子,依然是热闹的节日。晚上演什么戏,村民们早已口口相传。《五女拜寿》最让我印象深刻,每次散场,妈妈和邻居们总会咬牙切齿地议论剧中坏人。而那时的我,早已过了单纯听戏的阶段,每次看戏都往后台跑,痴迷于演员们漂亮的戏服、精致的头饰和涂满油彩的脸庞,百看不厌。有一次,我去得太早,演员们还在吃饭。我站在桌边,看着食物送进那涂着鲜艳口红的嘴巴里,满心好奇那滋味是否格外不同;又想着,这些漂亮的脸蛋,原来也和普通人一样要吃饭,于是莫名生出一丝失落。直到演戏结束,拖拉机拉着戏班子的道具行李离开,我还追到村口,想再看看那个扮成小姐的演员,可在人群中,我早已认不出她。

  堂姐对戏曲的热爱从未改变。我上中学时,父亲告诉我堂姐加入了舟山越剧团,专门唱戏去了。听闻这个消息,我既惊讶又羡慕,心想她也成了那些画着精致妆容的演员。再次见到堂姐,是在她出嫁的时候。她回到坎墩,我做了她的伴娘。婚礼上,录音机里播放着她自己唱的越剧,只是如今我已记不清是哪个戏曲故事。我本以为她会穿着戏服出嫁,可她身着婚纱的样子,同样美丽动人。

  婚后,堂姐离开了越剧团,但对戏曲的热情依旧。每逢节日,村里街道有表演,她总会画上油彩,穿上漂亮戏服登台。

  如今我书房里的许多戏服都是她的。那天,她认真地整理着衣服袖子,左看右看,那模样和当年给我戴帽子时一模一样。临走前,她反复叮嘱我:“一定要看管好戏服啊。”我点头应下,望着这些精美的戏服,满心赞叹,却不知该如何穿起。而那软糯的越剧曲调,依旧在耳边回荡,承载着往昔的点点滴滴,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施群妹)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 A10戏里戏外 施群妹2025-08-07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