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州传统中轴线附近的小石街北侧,一片危旧房屋启动“原拆原建”。现场一个个钢结构模块像“搭积木”般精准安装到位,其余区域也正在有序施工中,预计9月底完工。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越秀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该项目为试点,通过协调民意凝聚共识、破解新领域难题、应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增容扩面辐射服务周边……率先探索出广州中心城区高密度社区危旧房自主更新的可行路径,跑出中心城区小连片危旧房“原拆原建”加速度,致力打造“小而美”的城市更新样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祝健轩
蹚出新路:“企业+居民”小连片自主更新模式 确定“原拆原建”
位于越秀区洪桥街道小石街的“黉桥·小石集”项目(下称小石集),涉及17栋建于20世纪60—80年代的1—4层低矮老旧建筑,共有商、住户45户82人。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部分楼栋经评估为C、D级危房,房屋本体老化严重,承重构件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墙体剥落粉化,三线杂乱,存在安全隐患,居住环境品质低下,亟待改造。
依托《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危旧房改造办法》),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小石集纳入广州危旧房改造首批试点项目。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制印发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和改造试点方案,明确“企业+居民”小连片自主更新模式,确定“原拆原建”改造策略。越秀区洪桥街道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区相关部门、权属单位北秀公司等参与,倒排工期,分类施策。
由于是首个中心城区危旧房连片“原拆原建”项目,小石集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多次组织召开会议,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多宗地改造、消防通道宽度不足、产权登记、委托与报建等问题,同时推动小石集合理增容提质。
项目范围内的房屋权属性质较为复杂,涉及街属公房、区直管公房、私房等多种类型,同时每栋房屋均拥有独立宗地。市住建部门会同市规自部门、越秀区经反复研究,决定采用“统一设计、归集产权、整体报批”的模式,对房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既确保改造后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协调统一,又解决了宗地权属人不同的问题。
此次“原拆原建”,着力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用好《危旧房改造办法》及模块化建筑6%容积率激励的政策红利,推动小石集作为广州首个“原拆原建”同步增容的项目落地,激励业主包括权属单位北秀公司出资改造。根据《危旧房改造办法》要求,此次增容面积主要用于电梯、公共走廊、服务配套等。业主收获物业提质增值、企业取得投资收益空间、政府实现城市更新提速,多方共赢局面促使“业主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筹资模式得以推进,为项目改造注入“源头活水”。
尊重民意:为群众分忧解难 力争达成最大共识
项目工作专班先期启动群众意见征集及拆迁动员工作。针对顾虑重重的私房业主,属地街道指定业主熟悉、信赖的街道干部、社区同志“包户”跟进,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顺利完成全部私房业主签约。
长期以来,项目内的老旧建筑多由产权业主交予租户租住,房屋实际承租人的动迁安置亟须妥善处理。为此,工作组深入细致开展群众工作,对承租户反映的每项困难诉求均及时回应、竭力解决。其中,对5套直管公房的历史租户,区房管局积极梳理辖内周边条件较好的公房给予租户实地选择。“老租户对这里有感情,我们都理解,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尽量帮忙解决。”洪桥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有一租户是一位老年女性,自己一个人搬家比较困难,我们也第一时间协调,帮她完成搬迁清理。”
同时,项目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搭建“线上+线下”沟通议事平台。一方面广纳民意,就项目建设方案广泛征求利益关联方意见,特别是帮助部分房屋面积存在争议的业主查册确权,并调整设计方案为其争取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凝聚合力,成立先锋服务队共同对可能受项目建设影响的周边居民开展政策宣传、说法释理及诉求协调工作,为后期围蔽施工可能带来的问题做好预案化解,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