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天研)位于花都区新华市场的新华坊,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饱经沧桑的砖木老房子去年被鉴定为危房,肉档、日用品店、仓库为主的业态也亟待升级。然而,新华坊共19套房屋,其中7套为直管公房,12套为私人业主产权。一户最多有十几位业主代表,统一意见出资改造的难度极大,成为这片商业老建筑焕新升级的障碍。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新华坊纳入广州市危旧房改造试点,会同花都区为其“量身定做”全新资金筹集模式:业主按直接出资或间接出资两种方式,统一将新建筑的20年运营权有偿让渡给区属国企花都区城投集团。方案中,业主直接出资可获得改造前评估租金收入的全额返还;业主间接出资则以每月部分租金抵扣建设成本,剩余部分作为租金收益。
在花都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指导下,新华街道、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规自局、区属国企与社区组成工作组和业主会议面谈达50次以上,电话、微信视频等沟通不计其数。经过10个月的努力,12户私人业主于2024年12月全部签约,其中2户直接出资96万元,10户选择间接出资,解决了筹资难题。在集群街2号居民楼成功拆危建新的基础上,开创了连片商业建筑业主自拆自建的新模式。
本次更新由区属国企花都区城投集团牵头扮演“职业经理人”,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将新华坊整体报建,通过统一业态规划,招商出租,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在经营期内,维护管理成本、经营风险由区属国企承担。区属国企综合评估后按房产建筑面积每月返还居民租金,运营期满后,房屋交还业主。
在该模式下,业主消除了“危房”隐患,获得20年稳定的租金收益和一套新房,企业通过参与危房改造获得物业经营权,降低了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实现长效微利可持续。
区属国企升级业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引入钉金绣等“非遗”,在建筑二层空间注入体验馆与大师工作坊等,将非遗与大众消费相结合,重塑文化叙事,让非遗工艺焕发“年轻态”。
通过拆危建新,新华坊原有7处公产得到盘活。项目利用公房的公共空间,打造阶梯式的展陈空间和休闲空间,屋顶花园串联北侧坡屋顶观景平台和部分二层室内空间,形成二层连续的商业动线,串起首层沿街商业动线,有效解决原来二层建筑利用率低、物业价值低的难题。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和花都区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陈昌勇、宋刚等专家到现场指导,同时还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人邵成村团队参与项目建设,在修缮中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元素,保留青砖外墙和完整红瓦,翻新加固红砖立柱,修复窗花构架,传承老新华历史记忆,修旧如初,让旧建筑焕发出昔日的神采。
如今,项目已完工,具有历史价值的青砖墙得以保留,老元素和新空间融合共生,首批商家已签约,预计8月底入驻,重焕新华坊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