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要闻

增城区派潭镇形成“粥+乐”的综合助老模式

碗碗爱心粥暖了老人心

夏强

本文字数:1016

  为老人熬一锅热气腾腾的暖心粥、爱心粥。

  民生微实事 点滴暖民心 13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食粥啦!”7月20日8时10分,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一栋公屋内,50多名长者齐聚一堂喝粥。

  “味道很好,也很暖心。”刚刚喝完粥的村民罗婆婆笑着说,自己今年已经80岁了,“在这里喝了10多年粥”。

  “每个周日,老人们都会来这里喝免费粥。”旧高埔村党总支书记张干城告诉记者,这是村里已开展10多年的“一粥一乐”公益活动,多年来惠及全村400余名老人。

  张干城透露,2024年“一粥一乐”民生公益活动正式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扩展至派潭镇村社区全覆盖,还从单一的“孝心粥”派发升级为集“围桌共食”、民俗表演、义剪义诊、趣味活动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形成“粥+乐”的综合助老模式。

  与此同时,活动建立起“党委政府牵头、社会组织承办、社会力量参与”的组织模式,撬动“政企社”资源,动员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有效纾解老人“空巢之闷”,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架起了各年龄段人群之间的“连心桥”。

  对老人们来说,这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暖心粥;对村民志愿者张先生而言,这是一碗自己亲手熬制的爱心粥。“记不清参加多少次了,只要周日有空都会来帮忙。”张先生一边收拾厨房一边说,2023年回村后,他空闲之余便来当志愿者,通常早晨6点左右过来准备,生火、淘米、备料、熬粥,一气呵成。

  “今天一共煮了八大锅。”张先生说,能为村里老人做点事,他觉得很开心。

  “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等社会力量,徐会长负责筹集资金、村里负责组织老人参加。”张干城介绍,旧高埔村凝聚社会多方力量,以“善心款”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同时充分发挥荔乡客社工服务中心等16家社会组织链接慈善资源的桥梁纽带作用,撬动“政企社”多方资金,共同投入“一粥一乐”民生公益项目。

  张干城口中说的徐会长,就是增城区关心下一代爱心企业家志愿服务联盟促进会会长徐燕良。2014年,他因偶然的机会与旧高埔村结缘,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村庄,很需要社会关怀。于是,他决定在旧高埔村开展孝心粥公益活动。

  对徐燕良来说,为村民熬制的一碗碗粥是孝心粥。“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传播、传递孝道文化,让更多人看到、践行孝道文化。”徐燕良说。

  目前,参与“一粥一乐”民生公益活动的老人中,年纪最大的梁婆婆已经100岁了。“她80多岁时开始参加公益活动,一直到现在。”张干城感慨道,他希望未来能把一碗碗暖心粥一直熬下去,把爱心、孝心一直传下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6碗碗爱心粥暖了老人心 夏强2025-07-29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