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营经济的视角看,什么是长沙?
它是小红书上那个新消费蓬勃的“不夜城”——凌晨三点的长沙,五一商圈灯火璀璨,“特种兵”旅行至此的大学生一手捧着一杯茶颜悦色奶茶,一手提着一包“零食很忙”。当“大力提振消费”成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时,这样的场景有了更深的时代意义。
它也是占据全国市场份额逾30%的“工程机械之都”——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上,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集团、星邦智能五家长沙企业常年在列,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里,把“长沙基因”注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基建血脉”中。
近日,广州日报调研团队来到长沙,看新消费的软实力和工程机械的硬底气,如何书写这座城市的双面传奇。
本期统筹:方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付迎红、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付迎红、何钻莹、吴子良、刘芳妤
策划:邱敏、汤新颖
专题统筹:张毓、黄婉华
版面统筹:占豪剑
企业成长记
一杯奶茶里的“慢哲学”:慢慢来比较快
茶颜悦色的成功,在于将文化厚度转化为品牌辨识度,以城市共生筑牢根基,用慢哲学对抗行业浮躁,最终在杯盏间煨煮出一套穿越周期的商业智慧。
如果要给长沙新消费品牌找一个形象代言人,“茶颜悦色”一定是其中之一。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五一商圈,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家茶颜悦色。
记者走进茶颜家族太平粮仓店,一股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高耸的穹顶、斑驳却坚实的砖墙、红黑底色的八角窗花、执扇而立的古典侍女……无声诉说着这座百年粮仓的沧桑历史。手捧一杯奶茶,清雅的茶香中,你仿佛能触摸到长沙的历史脉搏。受益于新消费和文旅产业的迅猛发展,这家诞生于长沙的茶饮品牌,用十几年时间,把一杯奶茶哲学深刻浸润到城市文化中。
文化属性成“圈粉”密码
观察茶颜悦色的“圈粉”密码,必然绕不开其文化属性。2013年,茶颜悦色在湖南长沙解放西路天桥底下悄然诞生。彼时,茶饮市场多主打现代感,创始人吕良却另辟蹊径,从传统文化里找灵感,将中国风融入茶饮,在长沙这片茶饮土壤里,埋下新中式茶饮的种子。比如将饮品命名为“幽兰拿铁”“有龙则灵”;买下故宫名画的版权印制奶茶纸杯……充满诗情画意的浓郁国风韵味,从这些产品中可见一斑。
从某种程度上说,茶颜悦色不仅仅是一杯奶茶,它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美学的表达。在这里,每款产品皆非简单的饮品或食品,而是被精心赋予故事与情感的文化符号,从它的品牌名到产品再到视觉设计,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风,这也是它能跟年轻人做深度沟通的基础。从一张餐巾纸文案意外引爆小红书,到蕴藏古典浪漫情怀的“同心瓶”设计,再到与纪录片《中国》的深度联名,茶颜悦色始终将传统文化与品牌内容作为与消费者对话的核心载体。
品牌形象负责人娄臻总结了这套独属于茶颜悦色的品牌哲学:“这种把情感和文化属性糅进产品细节的巧思,是茶颜悦色最鲜明的标签。我们的诉求就是希望每款产品都能拥有饮品属性外更多的文化增值,让顾客看到产品有惊喜的感觉。”
快时代坚守“慢匠心”
在迭代迅速的新茶饮赛道,茶颜悦色却以近乎“执拗”的姿态恪守着自己的慢节奏。为保障饮品入口那一刻的新鲜与完美,茶颜悦色长期对大规模外卖持谨慎态度,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开放;门店设置“核销机制”,超时免费重做;不论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入职前必须“全员轮岗”,深入门店一线,从泡茶、打料、出杯学起,体验每一杯茶背后的严谨与温度。
这种“偏执”的基因还延续到其经营模式上。当同行以加盟模式席卷全国,面对外界“为何不加速全国扩张、不开放加盟”疑问时,茶颜悦色却恪守“慢慢来比较快”的规律。成立十余年,其门店依然深耕于湖南、湖北、重庆及江苏等有限区域,并且坚持直营模式。品牌方认为:“穿越周期的答案是坚持长期主义。服务和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根,我们追求的是做多年后仍被人记起的产品。”
在茶饮品牌迅猛发展的澎湃浪潮中,茶颜悦色始终诠释着一种不疾不徐的“慢力量”。这种“慢”,并非故步自封。从开发鸳央咖啡、古德墨柠、小神闲茶馆、昼夜诗酒茶等多个子品牌,到尝试探索烘焙坊、推出零售食品,再到投资5.2亿元建设研发生产基地、布局茶萃全自动生产线,茶颜悦色在“探索一片叶子的无限可能”路上步履不停。
慢一点,才能喝出茶的回甘。这或许就是茶颜悦色的答案——在快时代里,守着一份慢匠心,让每一杯茶,都泡着人情与温度。
这份企业与城市的共生密码,更潜藏于润物细无声的政府服务细节中。由于茶颜悦色客流量大、门店分布广,纸杯堆积时常面临着分类清运难题和成本压力,在旅游旺季尤甚。天心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这一点后,主动调动环卫力量上门对接、全力保障垃圾高效处理。
“环卫师傅们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处理那些大包垃圾。”娄臻说,“为了感谢叔叔阿姨们的照顾,为他们提供一个落脚休息、补充水分和糖分的地方,是必须要做的。门店伙伴也会把可回收的纸皮都留给他们。工作在同一个屋檐下,大家慢慢建立了特别的默契。品牌为此推出《那些帮茶颜收尾的人》纪录片致敬环卫群体。”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这个美化环境的举动,不仅是对城市烟火气的精细守护,更是营商环境从“政策红利”向“细节温度”延伸的注脚,彰显城企双向奔赴的默契。
一家美妆企业的“硬科技”:自主研发8000多个配方
水羊股份借电商红利成“中国互联网消费品第一股”,独创“CP模式”引入50+国际品牌,大手笔投入自研和自产,完成从流量依赖到科技驱动的国货美妆转型范式。
若说文化基因为新消费品牌打开了流量入口,那么跑赢“下半场”的新消费企业,正依托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构筑起穿越周期的“护城河”。长沙新消费“五小虎”中的另一家代表企业——水羊股份的进化史,正是从流量红利到长期主义的转型缩影。
“CP模式”让国际品牌“走进来”
2007年,当多数美妆品牌仍守着实体柜台时,湖南品牌“御泥坊”率先叩开淘宝大门。乘搭电商红利,“御泥坊”很快冲上淘宝“双11”护肤类目销量冠军宝座,让人们看到,一个“在互联网上长大的中国品牌”已拥有与国际美妆巨头较量的实力。2011年,母公司御家汇(后改名“水羊股份”)营收破亿元;2015年突破10亿元,坐稳国内面膜品类头把交椅;2018年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互联网消费品第一股”。曾经的小羊,已成为中国美妆行业“领头羊”。
平均每分钟,就有1000名中国消费者选择水羊股份制造的贴式面膜,同时也有超过1000名消费者正在使用水羊的泥浆面膜……此外,水羊股份还拥有服务不同人群、场景的“小迷糊”“大水滴”“VAA”等大众护肤品牌。
“领头”不仅有产品,还有模式。水羊股份正邀请国际品牌“走进来”。在其国际美妆开放平台,国际品牌做品牌和产品,水羊国际负责剩下的事情:跨境准入、仓储物流、达人种草、电商直播、客服售后,甚至本地化创意,这个“CP(China-Partner)模式”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也让长沙成为50多个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智能化产线年产20亿片面膜
上市后,水羊股份确立了以“研发赋能品牌,数字赋能组织”的双科技赋能战略,在许多美妆品牌仍依赖产品代工时,大手笔投入自研和自产。2023年,投资高达14亿元的水羊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园,这里拥有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美妆生产工厂、中国美妆行业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动立体仓库和最小分子量透明质酸原料生产车间。
走进水羊智能制造工厂,一股“快”的力量扑面而来。智能化产线上,机械手臂上下翻飞,面膜年产量超20亿片;线上店铺背后,是20座智能仓配中心:机器人日夜拣货,错拣率只有0.005%;邻近城市最快8小时送达,让消费者快速享受下单收货的快乐。
高效率、高颜值的背后是高“研”值。走进科研楼配方图书馆,记者看到8000多种水羊股份自主研发的产品技术实物,按照乳霜、精华、面膜等类别一一陈列。研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和目标人群,快速找到最适合的原料和配方,进行优化和创新。
“化妆产品的开发是一场‘慢就是快’的系统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原料开发、配方设计、功效验证,每一步都需要细致打磨。”水羊股份研发总监毕工表示。
目前,水羊股份研发团队已超300人,是国内美妆行业最大的研发团队之一,开发自主配方超8000个,申请专利超400项;2024年研发投入占自有品牌营收比重达4.98%。
更多“慢就是快”的例子体现在水羊的研发架构里。“三体两翼一平台”,深度围绕肌肤机理探索、原料开发及产品应用研发,结合外部大学科研院所、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建两翼,打造集成化与开放式高效协同的一体化研发平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研究是企业穿越周期、建起壁垒的答案。
水羊的进化史,是长沙新消费企业向“长期主义”转型的样本,也是这座城市不断拓展新消费内涵的缩影。这里有文娱基因浇灌的流量沃土,也有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生态底气——这个平均年龄仅37岁的年轻城市是新消费品牌的天然实验场,让企业更贴近、更理解消费群体,也从中找到那些“耐得烦”打磨产品、“霸得蛮”闯市场的年轻人才。
一台高空机械的“进化史”:从依赖进口到销至全球
星邦智能是国内高空设备龙头,公司将激光切割精度提升至50微米,自研激光焊接设备,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宁乡提供“股东式”服务,助其一步步走向国际领先。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在主火炬点燃后,位于北京赛区颁奖广场上的火炬台也被点燃。随着平台缓缓上升,火炬手被稳稳地抬起,随即奥运圣火被点燃,从出场至退场,前后不过2分3秒。而载送火炬手的高空作业平台来自一家长沙企业——星邦智能。
这家企业成立于2008年,创业初就选择了一条冷门的赛道,后经过智能化转型,如今不仅打破了高空作业设备以往完全依赖进口的格局,还登上了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2023年全球高空作业机械企业十强榜单。目前,其产品遍布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余家海外工厂。
激光切割精度提升至50微米
踏入星邦智能的二期工厂,一台台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正在生产中。机械手抓料、滚轮传送、激光切割……一套生产工序下来,几乎不需要人工,全是机器人在运作。
激光切割机正在自动切割板材。“原来人工切割速度是每分钟2.5米—3米,现在机器切割是每分钟24米,效率提升了近10倍。切割精度也从原来人工切割的1毫米提升至50微米,相当于二分之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星邦智能综合管理部部长陈国刚说。据估算,光是切割环节,就能节约30%的成本。
沿着产线前行,进入激光焊接区域。“激光焊接技术能最大程度降低焊后的变形。”此前,焊后变形一直是业内的大难题。“人工焊,焊完的板料翘得像个扁担,一根手指都能伸得进去。”为破解难题,星邦边研讨,边到国外学习,最后自主研发出激光焊接设备,以1/10的成本价格实现与国外设备相同的功能。
来到四期工厂,这间2023年投产的工厂正在生产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偌大的厂房工人比二期工厂还要少,洁净的地面上印了一排排整齐的二维码。机器人根据二维码就能在厂房里有序运行,完成送料、切割、焊接、组装、上漆等工序。据介绍,四期工厂按照国际一流“灯塔工厂”标准进行打造,目前已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也是国家级绿色工厂。
“股东式”服务托举智造云梯
2008年,从长沙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离职的刘国良和许红霞夫妻二人出来创业,选择了高空机械领域这一细分赛道,成立了星邦重工。
当时,国内没有专门生产高空作业平台的企业,进口产品仅供给大型船厂。敢走无人走的路,星邦重工很快开拓了市场。2010年,星邦重工开发32米臂车,结束了中国大高度高空作业平台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2019年,开发打破三项世界纪录的46米曲臂作业平台。
与此同时,星邦开启了智能化转型:从零起步,买成套的数字化软件、搭建数字管理体系;转变思维、提升管理层的数字化理念……2020年,企业完成了二期工厂建设,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化、后台数据能溯源,产品质量大大提升。2019年12月,星邦重工更名为星邦智能。
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星邦产品也在不断攀高:2022年,自行式直臂高空作业平台工作高度达到60米;同年,星邦智能研发出蜘蛛式高空作业平台,又轻又窄的体型让它在机场、酒店、博物馆这种“高级场所”来去自如,高度低于2米却能轻松探向超过50米的高空,更让其获得高端客户的青睐。
今年上半年,陈国刚接待欧洲工厂的供应商来四期工厂参观智能生产线。“外国人踮起脚,举着手机拍摄设备运行,让我想到‘以前我们踮脚看别人,现在别人踮脚看我们’。”
创业之初,刘国良夫妇“无资金、无品牌、无人才、无场地、只有梦想”。宁乡政府对企业开展了“一对一”服务,给企业找场地、找零部件供应商。过去,宁乡市提出对企业的“保姆式”服务,后升级为“店小二式”服务,再后来升级为“股东式”服务。2022年,企业四期工厂用地时,从湖南省到长沙市再到宁乡市的各级政府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组织了专员到企业里办公。2022年2月,四期工厂举行开工仪式,5月拿到施工许可证,11月实现竣工投产,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城市磁力场
筑巢策
以“显微镜”洞察消费需求 凭“望远镜”把握消费趋势
长沙民营经济活力的背后,始终涌动着营商环境的创新脉搏。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不仅有企业,还有地方政府——在新消费领域搭建起全国领先的“超级孵化器”,在工程机械赛道筑起法治与政策的双重保障,一业一策,精准服务,让不同产业在这片土壤上各得其所、共同成长。
打造新消费品牌“超级孵化器”
在长沙五一商圈的核心地带,一家悬挂“新消费研究院”牌子的机构临街而立。这里没有传统研究院的高冷面孔,反而像个热闹的“品牌实验室”——新消费研究院团队讨论产品迭代,消费专家现场拆解案例,企业家们围坐交流消费趋势。
这个由湖南省商务厅指导、长沙市商务局与天心区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新消费产业服务平台,正基于“政府指导、市场主导、赋能产业”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研究、企业咨询、投资孵化”三大功能定位为新消费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与发展服务,让长沙成为新消费品牌的“超级孵化器”。
近年来,长沙新消费研究院发起创始人成长计划——独角兽加速营,特邀国内外垂直消费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实战大咖,组建国际智囊团,拓宽行业视野,深入挖掘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突破思维局限,以全球化视角审视企业发展战略,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在身体护理品类目里,一大批新锐国货品牌凭借出色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新世代消费者的青睐,“浴见”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研究院“独角兽加速营”的典型成果——通过“望远镜+显微镜”方法论,帮助品牌穿越周期。
不同于传统研究机构,新消费研究院在“产业研究、企业咨询、投资孵化”上形成了产业孵化闭环,在精细化服务上更像一个“生态赋能者”:组织国际顶尖研发团队与国货芳疗护肤品牌“雏菊的天空”共建产品研发模式,推动25年的传统鲜花连锁品牌转型“鲜花超市”的新业态,甚至促成湖南卫视《创业有得聊》栏目深耕消费品牌板块。长沙新消费研究院院长张丹丹表示:“在企业咨询的服务上,我们希望能成为长沙新消费品牌生态的‘东方甄选’。组装‘显微镜’洞察消费需求,也组装‘望远镜’把握消费趋势,解决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实现韧性增长。”
“长沙自古以来便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区域革新文化性格。湖南卫视广电体系的人才输出,为新消费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超长待机时长的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夜经济特点以及二三产业均衡、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西部第一等比较优势,让长沙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消费创新的机遇。我们希望长沙新消费研究院能承担起‘超级孵化器’的新消费产业平台属性,助推新消费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韧性生长,营造出热带丛林式的产业生态。”张丹丹说。
在消费转型的浪潮中,这个政企联动的“超级孵化器”,将助推更多“新消费湘军”从长沙走向全国。
提供一站式灵活用工服务
地处长沙中心城区的天心区,既是长沙老商贸的发源地,也是长沙新消费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繁华在这里完美交融。从茶颜悦色到黑色经典,从果呀呀到柠季,新消费企业集聚天心,除了有天然的文化土壤外,更离不开政策的催化剂、环境的“梧桐树”。
作为长沙新消费先头阵地的天心区,从新消费的各个环节对企业进行帮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新消费研究院,探索打造了“1+3”的新消费产业服务模式(搭建1个新消费产业服务平台,设立1支新消费产业基金,成立1个新消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1个新消费产业研究院),解决企业经营难点。在用工上,因新消费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旺季招不到人,淡季人员过于饱和”,天心区国资集团注资成立科技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小翅科技,提供“招、用、薪、服、宝”一站式灵活用工服务。
新消费火热的背后,是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是宽松包容、互促生长的政务服务支持。天心区设置“区长企业接待日”,打造“一键响应、快诉快办”一站式办理平台;成立全省首个夜间经济服务中心,设立夜间管家,打通夜间交通“微循环”;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推行“四容许”措施和“五统一”模式,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有效带动商家入市、群众逛市。
营商环境的核心是人才环境,加快发展新消费,牢牢把握人才资源更是必须下好的“先手棋”。天心区还实施“天心红”人才工程,对新消费领域杰出人才,给予租房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支持;为人才量身定制“天心红·融才通”金融综合服务产品,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人才和企业故事;联合楂堆、黑色经典、分子跳动等新消费人才企业,推出了6期人才文化联名产品,政府背书加持新消费品牌效应。在集聚人才红利上,天心区始终不遗余力、久久为功。
沿着湘江东岸一路向南,14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近悦远来”的新消费集聚中心正在形成。天心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天心区还将围绕拓宽发展空间、创新消费模式、优化场景布局重点发力,为新消费品牌在天心区生根开花、枝繁叶茂提供土壤。
立法护航工程机械企业智能化转型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已历经70余年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2023年,全市该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约占全国1/4,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长沙有超500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企业,其中80%为民营企业;在5大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两家,在规模、技术、海外市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贡献显著。
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影响,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多处于智能化转型与新场景开拓阶段。为此,长沙市政府推出“七步走”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全国首部产业专项条例,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长沙早于2015年便发布《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十年间累计投入近40亿元扶持重大项目。2023年,长沙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程机械产业先行先试,形成“供需对接—诊断咨询—改造实施—评测验收—资金申报—评审拨付—打样推广”的“七步走”路径,配套20余项制度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转型成效显著,如五新装备通过三维仿真虚拟调试,开发周期缩短40%。如今,企业已从“政府引导转型”转为“主动寻求转型”,即便经济增速放缓,对智能制造投入仍持续加码,“靠技改提效提质”成为行业共识。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长沙出台了全国首部针对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长沙市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条例》,并于今年1月实施。该条例共17条,聚焦新型技术改造、设备以旧换新、新产品研发等重点领域。
条例起草秉持“小快灵”原则,不照搬上位法,聚焦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条例立法专题调研组通过调研美、日、德等国经验,结合国内制造业立法现状,再经深入三一、星邦智能等企业调研,梳理出产业链21个问题,最终围绕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海外拓展等7个关键领域形成制度设计。针对2024年上半年长沙工程机械出口覆盖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走出去”态势,条例专门强化了产业国际化支持。
专家说
三重独特优势让长沙从“网红”变“长红”
在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娜教授看来,“新消费”正引领民营经济实现“新增长”。其中,蓬勃发展的长沙新消费,已成为我国城市新消费的现象级样本典范。长沙能成为新消费热土,缘于三重独特优势:
其一,年轻化人口结构是天然基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7岁,低于全国平均年龄1.8岁。同时,长沙借助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契机,广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软硬件,持续吸引外地年轻人来长生活。数量可观的本土青年群体既是消费的主力军,更能将创意注入产品和服务,与外地青年游客共同构筑了长沙新消费核心客群。
其二,湖湘文化基因是深层动力。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闯劲与“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使得新消费企业敢闯敢试;草根文化更让消费品牌接地气——从脱口秀到夜市餐饮,都带着“亲民不高冷”的特质,与年轻人共鸣。
其三,政策服务体系是重要保障。长沙以“1+3”新消费产业服务模式引领新消费产业发展,即“长沙新消费研究院”构建资源平台、“新消费产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新消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人力保障,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发展服务。其中,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长沙新消费研究院,既能对接企业需求,又能联动政府资源,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是全国新消费发展的制度创新典范。
当前中国新消费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爆火易、长青难”“水土不服”是行业阵痛。企业要破局,须先剖析和锚定自身优势特色,如茶颜悦色坚守品质、水羊股份深耕研发,都是守住根基的智慧。在流量时代,企业还应科学应用数字技术,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企业的突围发展。
记者眼
敢望千里远,亦积跬步功
“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长沙新消费研究院打造的一套方法论。在过去一周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也是长沙民企的发展辩证法:敢望千里远,亦积跬步功。
没有一个企业家能真正看到千里之远,这考验的是掌舵人对方向的判断和敢闯的胆识。
例如星邦智能刚开启自研产线设备时,企业内部曾有过激烈讨论,反对者认为投入产出比太低。“但董事长眼光独到,判断未来两年市场需求将有爆发式增长。”星邦智能综合管理部部长陈国刚说。
事实证明星邦“赌”对了,把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意味着摆脱供应商的产能限制。接下来的两年,星邦的产能每年翻一番,从2亿元一路增加到超12亿元。
这种长期主义,也越来越体现在新消费企业上——即便曾搭乘着流量风口腾飞,最终还是回归到对产品的细致打磨。
晚唐诗人贾岛曾反复斟酌用“推”还是“敲”,茶颜悦色品牌形象负责人娄臻则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推敲”的故事。去年推出的“心意茶”产品,最初产品名是“藏不住”。当包装盒放在创始人吕良桌面上时,他提笔加了一个“的”字——“藏不住的”是什么?一字之差,回味悠长,就如同这个新消费品牌对茶饮的反复雕琢、对文化的精准把握。
在这组辩证法里,抬头看路与低头做事并不矛盾,“慢慢来”才是“比较快”。即便水羊已成长为中国美妆行业“领头羊”,这里的研发人员依然会为一款精华的配方迭代超过120轮,花费13年从3万多款原料中选出并研发出自己的抗衰新原料。
这便是长沙民企的生存智慧:以“望远镜”望向行业无人区时敢闯敢投,用“显微镜”打磨产品细节时下苦功、耐得烦,让每一份远见都扎根在扎实的步履里,每一步深耕都通向更远的风景。(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