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翻滚的七月,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的青春风暴席卷中山,全省21地市的运动健儿在这座“体育之城”同场竞技。作为这场盛会的承办方,“当好东道主,办好省中运”的标语在中山的校园格外醒目,400多名中山健儿以历届最大规模集结出征,更是彰显了中山的底蕴与抱负。在本次省中运会中,中山代表队在田径、武术套路、女子50米自由泳、乒乓球等比赛中,屡屡斩获金牌,展现了中山运动小将们的强劲实力。
成绩取得的背后,是中山开展教体融合改革十年深耕、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在十五运会即将开幕的节点,中山以体教融合为支点,撬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体育强省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翔宇 通讯员钟轩
制度破壁 打造融合育人的中山范式
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中,中山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全省唯一实现教育体育部门合并的地级市,体教融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2014年“大部制”改革时,中山就将原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合并成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创全省行政体制改革先河。
“教育好不好,首先要看体育佬。”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彭晓新的表述带着几分幽默,却道出这座城市的教育哲学。
一手抓文化,一手抓体育,中山创建了301个体育传统特色校,形成体育项目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体育特长学生又走向专业化的校园体育发展格局。同时坚持“文体并重”,从普校抽调副校长、教师到体校抓文化教学,培养“文武双全”型竞技人才。
为强化专业师资力量,中山率先从各级各类体育高校、俱乐部和专业队招聘一批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学校任教,服务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训练水平。
作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学校,中山市体校采用“双教合作”的育人模式,教练和教师成为教育学生的两个主导,一手抓备战,为专业运动队培养后备人才,一手抓文化基础,为学生的单招保驾护航。此外,中山市落实“双减”要求,创新自主淘宝式课后服务模式。中山打造“430”课后服务管理平台,设置逐层深入的课后服务模式,学校立足自身特色,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五育并举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基础上,重点打造体育课后服务,设置体育项目55个,惠及学生30余万人次。
时空延伸 首创“天天动起来”运动模式
2022年,中山市教体局出台《中山市中小学生“天天动起来”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在中山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
中山要求各学校规范合理利用课间碎片化时间,每天统一安排25分钟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组织学生进行40分钟体育锻炼,保证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
同时,中山率先在全国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每年吸引全市师生超200万人次“云打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运动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体育从学科变为健康习惯。
中山还首创“全科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25所学校试点开展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运动火炬”和“知识卡片”联结各个学科,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深度“绑定”,实现“广覆盖、常应用、勤锻炼、共学习”的跨学科融合发展。今年,改革再升级。春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每天1节体育课,严禁占用体育课时间。3月,《中山市深化“天天动起来”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实施方案》印发,中小学校园里再次掀起一股体育热潮。
2024年,中山交出亮眼答卷:学生体质合格率突破99%大关,优良率攀升至74.57%,近视率较2019年下降6.2个百分点,远超国家每年递降0.5%的目标。
畅通渠道 校园操场成冠军摇篮
在教体融合过程中,中山聚集纵向贯通,畅通人才培养渠道。
中山率先在全省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22所高中布局了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等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成才路径和平台。
同时,中山还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高中阶段累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800余名,近三年约50名高水平运动员通过体育特长打通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入学渠道。
近年来,中山精心编织“市镇校”三级赛事网络与“小初高”三级人才梯队,年均40余项赛事,让校园操场成为冠军摇篮。中山一中两夺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100米接力冠军并破纪录的荣誉,跳水、攀岩、棒垒球等优势项目的崛起,正是这条“黄金赛道”孕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