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ZA10版:深圳新闻

深圳率先推出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

超大城市该如何给萤火虫安家?

蒋偲

本文字数:972

  在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中,如何给萤火虫一方安稳的栖居地?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于近日联合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全国首个系统化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的地方性技术文件。

  《指引》首次明确“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概念,并鼓励公民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发挥公民科学的广泛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偲

  首次明确“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概念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自然生态和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孙芳芳介绍,深圳现有1320座公园,构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但传统公园建设和管理主要围绕美学和休闲游憩功能提升,容易忽视公园生态功能的发挥。

  《指引》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概念,即在公园的建设和养护等过程中,贯彻生物多样性友好和近自然的理念,结合公园实际功能分区、自然特性,因地制宜为各类生物维持或营造食源地、水源地等栖息地,对公园中存在的各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管控,必要时科学配置满足不同类群生物需求的友好设施,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形成广受欢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各类动物营造环境友好的微栖息地

  微栖息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能是城市公园中的一片树林、一片灌草丛、一个池塘,或者是河流的某一段。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却为野生动物提供着宝贵的生存环境。为此,《指引》根据公园栖息的各类动物生态特征及生境需求,针对性提出了各类群微栖息地营造的核心,并提供了相关参考案例,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两栖摇篮”和笔架山公园“蕨代风华”萤火虫生境案例等。

  在可持续管理方面,《指引》围绕植被、土壤、水体管养详细罗列了管理要点和操作措施。同时,针对高密度城市化区域存在的光污染、流浪动物等问题,在声光管控、游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流浪动物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管理措施。

  鼓励市民参与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

  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是此次《指引》的一大亮点。在公民科学方面,鼓励市民通过“云端数据库”提交物种观察记录,参与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在自然教育转化方面,支持公园开设自然教育课程,以及组织发展公园志愿队伍,通过志愿活动凝聚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力量。在学校与社区合作方面,为学校提供研学课程,组织开展公园自然探索或科研课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深圳新闻 SZA10超大城市该如何给萤火虫安家? 蒋偲2025-07-23 2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