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套路多
“1元秒杀”“公益人设”多甄别

黄庆

本文字数:976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 通讯员粤消宣

  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购物方式如今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者在享受多元化消费体验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消费风险。为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结合近期消费投诉与舆情监测情况,系统梳理了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领域存在的消费风险,并发布消费提示。

  抢直播间粉丝福利?冷静!

  有些主播在介绍时会拿商品原价来进行比较,以突出优惠力度,如宣称“原价399元,直播间仅需99元”等,但所谓的“原价”可能只是虚构出来的无实际成交的价格。

  有些主播在直播间封面或口播中以“1元秒杀”“粉丝福利”等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进入观看,实际是为了推销其他高价商品,而低价或福利商品数量极少,消费者一般很难抢到。

  有些主播在直播间或短视频中会上演与“厂家代表”现场砍价的戏码,并反复强调参与活动数量有限、马上涨价等,营造稀缺氛围,刺激顾客冲动下单。实际上,此类剧情多为预设剧本。消费者在面对低价诱惑时,要保持冷静,建议通过多渠道进行比价后再考虑是否购买。

  有些主播精心打造试用测评的中立人设,博取消费者信任,实际上是以“开箱测评”之名行推荐商品之实,对推荐的商品只展示优点、刻意回避缺陷。

  有些主播以“支持农民”“助力公益”打造公益人设,过度渲染商品的情感价值。有些明星、知名人士,或伪装成业内资深人士的主播,主要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进行带货,营销过程中往往重利益轻品质,容易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

  消费者在面对上述带货行为时,应避免陷入主播打造的人设情境,不能单纯凭信任或同情作出购买决策,而应该基于自身真实需求和商品性价比来决定是否购买。

  某主播专供/推荐?警惕造假!

  部分不良商家将知名主播直播推荐商品的画面切片剪辑后作为自家商品的宣传视频,或在商品信息中冠以“某某主播专供”“某某主播推荐”等进行宣传,而实际上其商品与主播推荐的并非同一商品。

  消费者在面对此类宣传时要注意辨别真伪,查看对比商品外观及规格型号等是否与直播画面展示及主播描述一致,还可要求客服提供主播授权证明,避免上当受骗。

  广东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通过直播间或短视频购物时,应通过录屏、截图等方式收集证据。当发现权益受损时,可先与商家进行协商,并申请平台介入处理,如协商不成可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也可拨打12345热线电话或者向当地消费者委员会投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4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套路多
“1元秒杀”“公益人设”多甄别
黄庆2025-07-19 2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