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在粤北山区连州,有这样一位特别的物理教师——十余年间,他穿梭于废品回收站,自掏腰包花费数十万元,将看似无用的“废品”,打造成一座独具特色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他就是张神根,费心费力做这些事情,为的是让山区孩子能触摸科技的温度,感受岁月沉淀的厚度。
别人眼中的废品成为打开孩子科学视野的钥匙
走进张神根打造的教育基地,里面的五大展区可谓各有乾坤。其中,音响展区堪称“时光宝盒”,陈列着他从废品堆中“抢救”回来的各类古旧设备。
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一台100多年前的英国手摇留声机,机身由深褐色胡桃木打造,黄铜部件虽已斑驳,却难掩昔日的精致。不同于现代电力驱动的音响,这台留声机要手摇上发条,随着齿轮缓缓转动,将老唱片轻轻放置在唱盘上,唱针落下的瞬间,悠扬的旋律便缓缓奏响。
“第一次在废品站发现它时,它外壳破损严重,唱针也早已丢失。”张神根回忆道,为了让这台留声机重获新生,他查阅大量资料,从海外订购与之匹配的唱针,反复调试内部齿轮结构,历时三个多月才让它恢复播放功能。如今,这台留声机成为孩子们声学教学的生动教具。
在展区一角,一台“飞霞牌”台式风扇静静伫立,它是清远改革开放工业制造发展的珍贵见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飞霞牌”风扇曾是清远家庭的“奢侈品”,代表着当地制造业的高光时刻。张神根听说有位老人家中藏有这台老风扇后,多次登门拜访。起初,老人因对旧物的深厚情感而不愿割舍,张神根便定期上门帮忙维修家电,陪老人聊天,讲述自己打造教育基地的想法。这份诚意最终打动了老人,将保存完好的“飞霞牌”风扇托付给他。
“这台风扇的扇叶设计、电机构造,都是研究粤北早期工业技术的绝佳案例。”张神根说。
张神根将这些“老物件”与现代教学需求结合,让课本上的声、光、电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些‘宝贝’都是我跑遍周边十几个县市的废品站‘淘’来的。别人眼中的废品,在我这儿都是打开孩子科学视野的钥匙。”张神根笑着说。
让更多山区孩子爱上科学
课堂上,张神根充分利用教育基地资源,将晦涩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他会用留声机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借助“飞霞牌”风扇剖析机械运动原理。“以前觉得物理很枯燥,现在通过亲手操作实验,还能听老唱片、看老电器,突然发现物理世界太有趣了!”学生邓世豪兴奋地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山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之余,张神根还潜心教育理论研究。他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6本教学用书,为山区物理教学提供了实用的参考资料。作为清远市第二届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他带领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在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此外,他多次受邀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的省级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中作专题讲座,将山区教育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用心做一名优秀的物理老师,让更多山区孩子爱上科学。”谈及未来,张神根目光坚定。从个人兴趣到教育实践,再到理论探索,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山区教师的坚守与创新,让“废品”里的科技之光,照亮山区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