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 实习生郑睿之
第5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 2025)于7月5日至14日举行,中国代表队4位选手摘取金牌,再创佳绩。其中,来自广东实验中学的杜宪同学,总分排名第三,斩获国际奥赛金牌。去年10月,在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杜宪斩获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京大学。昨日,杜宪在广东实验中学荔湾校区接受采访时分享道,得知夺金,自己当时满怀兴奋和喜悦,“感觉自己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为祖国赢得了一块奖牌。”
学霸谈秘诀
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
杜宪从初二开始接触化学竞赛,此前,他还学过一段时间数学竞赛。起初,他只是认为化学很有趣,对背后的理论和研究视角产生兴趣。作为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得主,杜宪分享了他学化学的秘诀,“最难的部分在于熟悉化学的基本符号、表达方式,也就是化学这门学科所使用的语言,这门学科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原理。弄清楚这些之后,我觉得学化学并不是一个让人痛苦的过程。”
省实化竞教练吴超强观察到,杜宪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竞赛和普通学习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去搜索科研前沿文献,进行更深层的研究,“杜宪对竞赛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也是让他能坚持到最后、拿到国际竞赛金牌的一个重要因素。”
让教练们印象深刻的还有,杜宪会通过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总结,慢慢分析。此外,杜宪还特别乐于分享。化学竞赛教练郑晓涛说:“有的学生学了很多东西,但输出的过程很少,可能只会通过做题来输出,但做题并不是一个高效输出知识的过程。杜宪愿意把自己学的东西讲给其他人听。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再一次凝练、提升,能将知识掌握得更好。”
学霸谈天赋
感谢让自己主动选择
被问及是“天赋型”还是“努力型”选手时,杜宪分享道,他认为无法简单地分类。他并不感觉自己特别有天赋,只是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一步一步走过来,更重要的还是多思考、多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习化学竞赛,他最大的收获是对科学哲学和人类如何认识事物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我们要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去做出一个假设,根据假设我们需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它,实证出来的结果又会帮我们修正假设,能感受到人类的学科是如何在这种不断的实践当中螺旋式发展。”
在知识之外,杜宪也收获了一种心态——遇到问题,要脚踏实地、想方设法去解决,永远想着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而不要想事情后续会演变成怎样的结果。在竞赛学习过程中,他还认识了许多佼佼者,也学会了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如何认识他人的强项,同时保持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动力。在竞赛学习中遇到压力时,他常会和朋友聊天,例如来自深圳中学和其他地区的竞赛生,“朋友间的安慰和彼此关照,会变成非常强大的力量。”
谈及父母,他特别感谢父母不“鸡娃”,而是给他更多的空间,让自己能主动去探索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他人为自己制定的路径,“像我在竞赛期间做出的所有选择,包括学习竞赛这一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
学霸谈竞赛
国际赛场有挑战有共鸣
本次出征国际化学奥赛遇到了哪些挑战?杜宪介绍,实验考试对他们来说更有挑战性。“这次实验考试的实验量比较大,需要合理安排好实验的节奏。其实我在实验考试的过程中,差一点没能完成所有实验,时间非常紧迫。面对理论部分考试,我们中国代表队对前沿理论的见识充足,所以更得心应手。”
国际赛场上,他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选手们热情而包容,“感觉我们都有一种共性,都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尽管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我们都同样追求着一个有价值且丰富的人生。”
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表示,杜宪同学的发展也体现了学校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探索方面的成果。“杜宪刚开始学数学竞赛时,并不拔尖但又实力不俗,参加校内考试各科综合实力都很强。后来,杜宪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在于化学,转而学习化学竞赛,我们原本还担心他会不会学得晚,跟不上,后来发现一点也不晚。”如今,杜宪已成为省实首位入选国际化学奥赛国家队并夺得金牌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