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备受关注的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正式揭牌,“制造大区”佛山顺德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也让佛山市再添一所本科院校。
2000年,一众乡亲怀着“大学梦”,慷慨解囊,捐赠3.02亿元,为当时新生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添砖加瓦”。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如今该校顺利“升本”,跻身一流职业本科院校行列,将进一步助力佛山、顺德发展。伴随学校顺利“升本”,该校首批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产品设计6个本科专业。通过本科专业设置,该校将进一步构建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及佛山市“2+2+4”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等支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王名润 通讯员王骏
钩沉:一所“有情有义”的大学
作为“制造业大区”的佛山市顺德区一直有一个“大学梦”,希望在“家门口”有一所本科院校,通过建设一所应用型高校,支持当地产业经济发展。
1999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顺德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诞生。1998年6月,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顺德分校基础上,顺德永强成人学院、顺德李伟强医护学校、顺德成人中专学校、顺德教师进修学校四校合并,筹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建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6月30日,学校举行挂牌仪式。
因学校诞生不易,顺德人将其视为“珍宝”。2000年,当地举行了“兴建顺德大学筹款万人行”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外乡亲返乡,纷纷为这所学校捐资。当时,包括李兆基、郑裕彤在内的63万海内外乡亲,怀着对“大学梦”的热切期盼,慷慨解囊,为这所学校捐赠3.02亿元。
据悉,作为一所在顺德扎根生长的高校,二十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实现产业群与专业群、技术链与教学链、教学名师与大城工匠深度融通,立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广东、佛山,形成了鲜明的“产城教融合”办学特色。
展望:一所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升本”后的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未来之路如何走?新校揭牌仪式上,校方透露,该校将站在职业本科教育的新起点,锚定“建成中国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总目标迈进。
学校将进一步服务佛山发展战略,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佛山产业的“三箭齐发”;还与季华、仙湖等实验室错位协同发展,建设高水平的中试平台和科研团队,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佛山产业的“三链同构”;此外,还会充分发挥与港澳合力打造的酒店管理、智慧文旅、粤菜烹饪等专业优势,全力服务佛山产业的“三产融合”。
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表示,如今,顺职大从学院升级为大学,从专科升级为本科,既是名称和身份的华丽转变,更是办学层次和使命的全新升级,希望未来学校能聚焦产业所向、地方所盼、未来所需,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要努力成为推动‘再造一个新佛山’的重要引擎。”揭牌仪式上,此前任佛山大学副校长,如今任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新一任党委书记的卢清华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坚守初心,扎根佛山、服务湾区、贡献国家,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一张世界职教“佛山名片”。
焦点问答:“升本”后的顺职大如何部署人才培养工作?
问:首批开设哪些本科专业,这些专业设置有何深度考量?
答:学校首批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产品设计共6个本科专业。
这些都是构建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专业布局,将紧密对接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及佛山市“2+2+4”产业集群,聚焦区域“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定位,瞄准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趋势,构建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工科类专业为主,医学、艺术、经济管理、现代服务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的职业本科专业布局。
问:未来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有何变化?
答: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工程思维、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实干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工程思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底层支撑。制造业是顺德的根基,学校强调工程思维,正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用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例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专业实践中,学生通过拆解真实生产线故障,学习如何用工程方法论分析故障树、优化控制程序。这种基于复杂系统认知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支撑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线升级的关键人力资本,也是佛山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目标落地的基石。
其次是“数字素养”是产业智能化生存的必备通识。目前,学校将数字素养置于核心目标,远超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而是锻造学生运用数据洞察生产瓶颈、应用AI工具优化工艺流程、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创新的深层能力。培养这种贯穿研发、生产、运维全链条的数据驱动能力,将确保毕业生成为制造企业拥抱智能化的同行者,而非掉队者。
第三是“创新能力”是为破解“卡脖子”困局的职教答卷。当前,面对芯片封测设备、高端传感器等产业链短板,佛山需要大量技术改良与工艺创新的一线推动者。学校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直接呼应这一需求。未来,学校将通过“创意工坊”机制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战,学生自主设计自动化分拣方案、开发能耗监测系统,在解决中小工厂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技术创造力。
第四是“实干精神”是大湾区制造业的基因传承。一直以来,“务实、勤奋、精益”是佛山民营经济活力的核心密码。
未来,学校将实干精神纳入育人目标,强调专注解决实际问题、坚守工艺细节、严格执行标准,这些会体现在“家电制造工艺”等一批课程中。
第五是“国际视野”是技术人才的新全球化素养。未来,学校将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技术标准差异、适应跨国团队协作模式、洞察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又着眼全球技术演进的开放式思维,为本土企业出海提供急需的“在地国际化”人才支持,也为中国职教标准走向世界储备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