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到站‘琶醍’……”坐上海珠有轨电车,沿着珠江南岸前行,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很快就映入眼帘——曾经的煤棚“爆改”成新型演艺空间,麦芽筒仓筑起城中建筑艺术展览高地,包装车间即将变身新锐商业社交空间,崭新的珠啤大厦正在夯实地基……
十五运会之前,园区地面、主入口、沿江260米玻璃护栏以及部分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增设灯光装饰,“颜值”有望再“升级”。
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正在不断焕新,一度沉睡的工业遗存在这里“苏醒”,与城市一同向上“生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方圆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华丽转身
锅炉间煤棚与水塔 串起工业风游览动线
1985年,珠江啤酒厂正式建成投产。作为我国第一个以贸易补偿形式引入国外全套设备与生产技术,并生产了我国第一瓶纯生啤酒的啤酒工厂,其在中国啤酒行业享有“南有珠江”的美誉,也是城市更新发展的见证者。
2016年,珠江啤酒将总部产能搬迁至南沙,保留原厂区北面沿江6.9万平方米用地进行自主改造。2017年12月,珠江啤酒全面启动广州市“攻城拔寨”项目之一——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改造升级项目。
据悉,珠江啤酒以“旧改+新建”的做法,实施“啤酒厂1985”项目,打造以啤酒文化为中心,集潮流时尚、文创音乐、运动娱乐、旅游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文化娱乐集聚区。其中,汽机锅炉间建筑改造、包装车间建筑改造、东区地下空间改造及停车场改造四大项目为旧改项目,珠啤大厦及酒店商业综合体项目为新建项目。
改造后的“啤酒厂1985”园区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多层次的滨江公共空间,其中珠江琶醍年均客流量超300万人次,入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广州夜经济的名片。目前,琶醍夜间营业商户占比超80%,其中餐饮业态占比超69%,露台商户营收超4000万元,园区年总营收最高峰近1亿元,实现夜间消费占比、客流量、品牌影响力等的多维度增长。
在珠江啤酒总部的办公大楼内,原珠江啤酒厂保留下来的煤斗给煤机、桥式起重机、汽轮发电机等“钢铁大侠”与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相映成趣,工业遗存与现代信息工具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对话”。
漫步园区,俨然“闯入”酷炫的工业风世界。锅炉间、煤棚、麦芽筒仓、水塔、烟囱、红煤架等标志性建筑巧妙串联起游览动线,吸引游客深入探寻工业文明的脉络;园区各类商业业态又依据建筑特点巧妙融入现代元素,打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广州珠江啤酒文化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林振华表示,在改造过程中,园区率先建设了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随后创新性地引入“泛博物馆”概念,希望将整个园区打造成室外大型博物馆,让工业遗存从封闭的博物馆中“走”出来,与游客实现零距离互动。
工业遗产“修旧如旧”,需要“绣花功夫”。林振华告诉记者,公司一方面通过分级保护、分阶段开发与动态调整的方式“修旧如旧”,保留记忆载体;另一方面将工业遗产、遗迹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在珠江畔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既延续了城市工业记忆,又为现代商业和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
充满活力
啤酒文化DNA注入多元业态
如果说“修旧如旧”的改造是工业遗产走向“新生”的第一步,那么活化利用则是让其真正“活”起来的关键举措。
“在啤酒厂旧址上改造商业体,要将啤酒文化的DNA与商业相结合,这些年我们通过‘1.0’到‘3.0’的迭代,融合餐饮、娱乐、零售、音乐、艺术、时尚、展览、餐饮、婚庆等综合性业态,借助丰富多元的活动保持整个项目的生命力。”广州琶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明科告诉记者。
在唐明科看来,“1.0”主要是前期探索阶段,营造消夜氛围;“2.0”是在融入文化艺术元素的同时注重提升品质,打造高品质夜晚生活消费场景模式;当前的“3.0”则顺应消费新趋势,打造时尚潮流派对,酒吧类型分得更细,涵盖livehouse、音乐空间、音乐餐、开放式酒水自选小酒吧等。
近年来,园区不断推动啤酒文化和旅游会展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珠江琶醍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针对‘广交会’‘广州汽车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联合园区商家推出专属餐饮优惠,并在展会期间举办‘珠江琶醍啤酒节’‘潮流文化周’等活动,吸引全球展会客商前来珠江琶醍游玩。”唐明科表示,去年10月广交会期间,园区啤酒销量同比增长19%,客流量同比增长17%。
据了解,园区的包装车间商业综合体预计明年开业,珠江啤酒总部大楼及酒店预计2027年竣工。项目全部完成后,“啤酒厂1985”园区的物业面积将达27万平方米,成为珠江啤酒啤酒酿造产业和啤酒文化产业“双主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产名片
2016年,珠江啤酒产能搬迁至南沙,保留了原厂址6.9万平方米的用地进行自主改造,致力打造“啤酒厂1985”园区。园区年客流量超百万人次,成为集旅游观光、商务休闲、文化潮流、艺术展览、中外美食于一体的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入选首批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以及广州首批15个羊城夜市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