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86岁的李权时,一位孜孜不怠的文化耕耘者。寒暑33载,一个问题一直在他心间萦绕:广东改革开放的起飞动因是什么?“从文化视角来看,那一定是岭南文化的作用。”在即将付梓的《岭南价值哲学》中,他用洋洋洒洒30万字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见证岭南文化走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权时开始参与岭南文化研究。1992年,在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上,时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的李权时在发言中说,应当把岭南文化作为广东社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去部署。他的建议随即被采纳。随后,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其中包括大型社科图书《岭南文库》。追溯那次会议,他用“三个转变”来小结其意义:这次部署使岭南文化研究由民间层面推动转为政府层面推动、由个人自发开展转为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并使岭南文化由潜学转为显学。
令李权时意想不到的是,一股“岭南文化热”悄然来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位汉学家告诉他:“《岭南文化》对了解广东很重要。”在悉尼一家华人开的书店里,他去书架上找这本书,没想到已经脱销了。1994年,李权时访问法国里昂大学。一位汉学家仿佛知交一般和他亲切地寒暄:“你就是《岭南文化》的作者!”原来,法国学术界对国内的岭南文化研究已相当熟悉。李权时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对岭南文化这样感兴趣?他得到的答案是:“当今世界离不开中国。要研究当今世界,必须研究中国。要研究中国,必须研究南粤。要研究南粤,必须研究南粤的过去。”
一个自信昂扬的广东让世界瞩目。“岭南文化在广东改革开放中功不可没。”直到今天,李权时回忆起1992年那次会议上的发言,仍然兴奋不已。从重人、重己、重实、重商、重利到重德、重乐、重和、重安、重行,他一口气道出岭南文化的“十个重”。譬如,所谓重乐,就是重享乐与幸福;重和,就是重和平。他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岭南文化的本质是实践主义。正因为如此,广东这片土地很容易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
探求岭南文化之用
李权时直言,肩上一直有压力。在《岭南文化》之后,又有7部由他主编的专著陆续出版。其中,300万字的《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堪称巨制。该书集纳3000个词条,由上百位专家耗时7年合著而成。为了调查研究,李权时的足迹遍布广东、广西、海南、香港与澳门。到了《岭南文化概述》刊印时,李权时已是83岁高龄。
眼下,李权时正在为他的新书忙碌着。在书稿《南江文化》的导言中,他写道:“研究传统文化,既要研究把握它的产生与形成,弄清它从何而来,又要研究把握它的发展,弄清往哪去。”这种深切的未来视角也存在于他的另一部书稿《岭南价值哲学》中。“为什么广东改革开放起步快,并获得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文化问题,价值观念至关重要。”谈到写作的初衷,李权时这样说。
如果说以往李权时的著述关注的是岭南文化的过去时与现在时,那么《岭南价值哲学》则更关注现在时与将来时。从自然价值论到人的价值论,从经济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李权时在这部书稿中阐述的十个问题都最终指向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不仅要回答岭南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岭南文化有什么用的问题。他期望人们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记者手记
耄耋初度,何以犹少年?
李权时做研究很拼。从1982年至1988年,为了写书,他没有休过假。他把家务事一股脑儿都交给妻子,便关起门来码字。“每个春节,我都能写出三四万字。”李权时回忆说,当时他家就在武汉解放公园旁边,但他从来没进去逛过。盛夏时节,他的书桌前摆着两盆水。他把两只脚泡在一个水盆里,另一盆水则用来擦拭汗水。他笑称,在那七年中,他写完了5本专著。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乐到老。在与李权时交谈的时间里,记者始终被他那强烈的好奇心所吸引。这位有着67年党龄的老人眼中,依然闪烁着少年般的光芒。
谈到南江文化这个新命题,他抛出问题,岭南文化包含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但粤西的地域文化没有统一称谓,为什么?其实,在本世纪初,已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南江文化的概念。“不继续研究下去,岂不可惜?”于是,李权时组织20余位专家,一头扎进去搞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把南江文化“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