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调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我们小区加装电梯有希望了。”近日,家住越秀区共和西路59号的苏伯在住户群中发出的这条消息让大伙都沸腾了——原来,从2019年住户们提出动议,该电梯设计方案先后经历4次改动,到最近相关部门对该小区加装电梯的申请作出回复,该项目终于迈上正轨。
在此过程中,今年81岁的苏伯作为楼长发挥了重要作用。6年电梯加装路,街坊们这份“执着”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老人请缨当楼长
花半年跑楼 收集住户意见
苏伯在这栋老楼中住了快40年。他介绍,该楼早年未预留电梯位置,住户们多年来只能“望梯兴叹”。“这栋楼基本上住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2019年,75岁的苏伯看到不少80多岁的老邻居因为没电梯被“困”在家中,热心的他主动请缨当楼长,为加装电梯跑腿。
自那以后,苏伯每天爬楼梯,挨家挨户收集邻居们的意见。部分业主已不在这里居住,为了找到这部分业主,苏伯又去找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求助。花了半年,苏伯终于收齐了整栋楼业主的意见。“共和西路59号和59号之一共有七层,1~2楼为东园市场,3~7楼为住宅楼,18户全部同意加装电梯。”
苏伯形容,收集意见的过程就像跑马拉松。“只要有一户反对,电梯就装不成,只要有一户对方案有意见,电梯加装就得停下来。”
“螺蛳壳里做道场”
难度大有分歧 工程一度停滞
随后,苏伯找来三名热心邻居,组成该小区的电梯加装小组。
小组成员汤女士介绍,该小区堪称老旧小区中加装电梯难度最大的案例之一:第一,地块产权复杂。小区1~2楼是东园市场,为国有性质;3~7楼属于居民楼,而市场周围的地块权属又归铁路部门。“电梯井要么从西侧贯穿菜市场2楼屋顶,要么从东侧贯穿2楼棋牌室屋顶。但我们这栋楼东西两侧都是人行道,即便贯穿2楼的屋顶,电梯距离人行道也很近。”而加装电梯必须在不改变土地权属、不占用其他单位用地的前提下进行;第二,施工方案复杂。该小区建设时没有预留电梯井位置,也没有预留电梯建成后的出入通道,加装电梯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不能有分毫偏差;第三,加装成本高。因空间逼仄,前期工程量大,电梯公司评估后认为该电梯造价在100万元以上,费用如何分摊也是考验。
随后出现的挫折也应验了苏伯和汤女士的判断。在2020年12月召开的协调会上,住户们在“加单梯还是加双梯”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当时大部分住户坚持一部电梯从1~7楼直达,也有部分住户支持双电梯,在3楼平台中转。”苏伯说,因为住户们存在分歧,导致电梯加装工作一度停滞不前。
6年四易方案
单梯改双梯 加装终成可能
苏伯介绍,该小区加装电梯难度大,方案6年来曾四次调整。
一开始在单梯思路下,住户们准备和二楼东侧的棋牌室协商,从东侧建直梯上7楼,这是最节省资金的方案。而如果电梯“一步到位”,需打穿2~3楼的楼板,该方案可能改变楼宇结构,且施工期间会影响棋牌室生意,遭到对方反对。
随后,加梯小组和二楼西侧的东园市场协商,想以合适的价格向对方购买5平方米土地用于加装电梯井。“但对方表示菜市场地块为国有资产,且地下都是市政管线,施工难度很大,成本也很高。”
再后来,加梯小组重新考虑了双梯方案:先在东侧棋牌室门口修建一部电梯上到3楼平台,再从平台东侧建一条风雨连廊接至西侧的另一部电梯,但相关部门表示连廊方案不可行。“因为建30米的连廊还要加建扶手,需要所有受影响的居民同意才行。”苏伯说。
最终,第四次调整后形成了最终方案:从大楼东侧棋牌室门口公共用地选3平方米作为电梯井,架设一部电梯直上3楼;在3楼西侧下沉平台做一个约12平方米的承重加固平台,用以安装第二部通往7楼的电梯;在3楼平台架设一条约30米长的斜坡用以衔接两部电梯。
苏伯表示,近期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区分局对该小区加装电梯的方案细节给出指导意见。在对相关细节进行修改后,该方案将在小区里公示。
电梯加装小组:
街坊不用爬楼 “白头”也值得
在苏伯家中,老人拿出过去6年间自己为推进加装电梯而写的一张张汇报资料,各种资料叠在一起足有一尺高。一旁苏伯的老伴说:“其实我们住在3楼,对电梯的需求不算最迫切。但他是个热心人,想为大家做点事。”
同为电梯加装小组成员的汤女士也对苏伯的付出赞叹不已。“苏伯为了街坊们真是跑断腿。”她表示,由于方案复杂,两部电梯的总造价约为120万元。“虽然我也要分摊十多万元,但如果我不同意,整栋楼的老人都要爬楼梯,实在不忍心。”
“2019年大家动议加梯时,我的头发还没有白完,6年过去跑前跑后,我现在头发全白了。但这一切都值得。”苏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