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黄颂豪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鑫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除署名外)
20世纪50年代末,为拓展国际活动空间,我国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的外交关系密切起来。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成为中外贵宾进出我国的重要中转站。为适应新形势,广州市政府决定在郊区建造一批接待中外贵宾和疗养的场所。与此同时,一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的中国建筑师,开始探索传统岭南庭园的现代转化,推动了岭南庭园设计风格的革新。
夏日的广州,白云山的苍翠将热烈的阳光化为清凉。山庄旅舍便隐藏于此,成为岭南庭园与现代主义建筑交织的经典之作。
自1965年建成以来,它不仅承载着接待国内外贵宾的功能,也见证了现代岭南建筑的历史进程。2001年,山庄旅舍增建了二期,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2022年,山庄旅舍又一次维护更新,以崭新的形象面向公众开放和营业。
山庄旅舍三面环山,东临深谷,一条名叫“月溪”的山溪顺着地势,蜿蜒穿过。岭南建筑和园林大师莫伯治及其设计团队依据地势,在狭长的溪谷地形塑造了一系列的串列式庭园组合,打造出丰富的建筑群和多层次的庭园。
庭园自下而上依次形成“前坪——前院——中庭——内庭——后院”五个大小不一的空间,按开放程度将餐饮、接待、会议、客房等依次内隐布局。随着地形的逐渐深入,整体氛围由开阔变得稠密,由明朗变得幽静,形成了“开放——半开放——私密”的格局。
山庄旅舍在传统岭南庭园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设计语言。以简洁的几何形态、开阔的平面布局、大型玻璃窗和轻盈的结构,使空间通透而明亮。亭廊、桥梁等元素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既保留传统的符号,又引入了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展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导入现象。
山庄旅舍中的“廊”,完全使用混凝土及相应的结构形式,在装修方面与岭南传统庭园里的廊有很大区别。中庭的核心曲廊采用了平顶细柱的设计,连续为一体的方柱与梁成为重复出现的结构框架,并以米黄色水磨石饰面,与白色抹灰的顶面区分开来。山庄旅舍里的一步廊,没有了岭南传统庭园中廊常采用的“攒角、栏杆、美人靠”的装修细节,可以说是被简化和抽象了的岭南传统庭园里的廊,但却起到与传统园林中廊的“框景”相似的效果。
山庄旅舍中的“桥”,一座为内庭的池上平桥,设计为混凝土材质的薄桥板,栏杆为金属横杆加锥形混凝土柱,显得十分轻巧。另一座是后院竹林跨越山溪的平桥,没有做过多处理而直接架于溪上,野致天然,和谐融入以竹林溪涧为主题的自然环境之中。
除了在建筑结构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外,山庄旅舍还导入了现代设计的许多美学成分,例如增加对巨幅大型水平玻璃幕墙的使用。进入门厅,一大扇满洲窗映入眼帘,向内可以窥见内庭的水石景观。紧接着,进入欣然厅(茶室),一扇宽屏的巨幅玻璃窗视野开阔,中庭的满目葱茏凭窗而入。相邻两个空间的两扇窗,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一扇是岭南传统园林风格,另一扇则是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
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要求建筑具备良好的遮阳、通风和防潮功能,山庄旅舍的设计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这些需求,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变化作出回应。例如,山庄旅舍的满洲窗中部采用镂空设计,使窗户不仅具备遮阳和装饰作用,还能在空调尚未广泛应用的年代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实现良好的通风效果。
2001年,山庄旅舍二期设计中新增了元首套房游泳池、复式套房、综合楼建筑等,通过室内装修和陈设,提升了山庄旅舍的艺术体验。有着独特天窗、细柱的游泳池,借鉴广州传统街区西关大屋形制的复式套房,外依山势而走的连廊,以及与之相连的综合楼独特的外墙结构、外廊空间和月亮餐厅等,布局自由灵活、造型明快简洁,充分体现了对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回应。
传统与现代的交相呼应,庭园与地域的相融相合,共同缔造出山庄旅舍的精巧。这是人间烟火与山野自然交错产生共生的典雅与盎然,这种浑然天成的匠心独运,与现代主义呼应,也靠庭园意境加持,共同营造出云山上独有的山居浪漫。
岭南建筑从不怕“混血”,怕的是失去对话的勇气。传统园林的婉约与现代主义的理性,共同交织成广州独有的建筑诗篇。
新闻链接
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竞标”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芝加哥学派建筑师,他在1893年创造了“形式服从功能”一词,倡导现代设计的很大一部分是让家更舒适、更健康,这包括室内外连接,与景观、自然光的连接。
随着现代主义这些新美学元素的出现,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随之发展,倡导使用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是钢结构,而不再需要墙壁来支撑建筑物。这种演变使得建筑物的布局和形式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比如可以使用玻璃幕窗来填充这种钢框架。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柯布西耶发表了一份名为“建筑的五点”的宣言,探讨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基础的五个设计原则——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开窗、屋顶花园。
与山庄旅舍仅隔数百米的双溪别墅(1963年),像是一场无声的风格实验。当时,不同的设计者分别主持了甲、乙两座别墅的建设,甲座别墅绿瓦歇山顶,连廊围合内向庭院,延续了西关大屋的含蓄;乙座则以混凝土悬挑、无框玻璃窗和毛石墙,宣告现代主义的到来。
乙座由莫伯治和吴威亮主导设计,一踏入乙座,通透开阔的感觉便随之而来。南端的敞厅位于架空层之上,宽敞光亮,溪水就从下面流过。敞厅通透无窗,不设角柱,最大程度保证了空间的开阔。敞厅犹如一个大阳台,向外张望,葱葱郁郁的山谷美景映入眼帘。进入客厅,不规则状呈现一种半开放式设计,东面墙体由虎皮毛石墙砌筑,西面则完全敞开,面向山壁。山壁上怪石嶙峋,藤蔓丛生,水珠从石壁中渗出,滴落之声清澈可闻,起名“读泉厅”。走近细看,才能发现“读泉”二字清晰刻于客厅的山壁上。
从双溪别墅(1963年建成)开始,白云山上建成了数座现代庭园建筑——松涛别院(1964年建成)、山庄旅舍(1965年建成)、黄婆洞度假村(1966年建成),这些建筑在传统庭园与现代主义结合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后来因广交会兴起的旅居空间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人物对话
广州日报:林教授最近出版了一本专著——《山庄旅舍:岭南庭园的现代主义》,请谈谈你的研究过程和写作这本专著的意义。
林广思:山庄旅舍是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回应,以及建立在地域文化自信建构基础上与本土地域性文化的结合。《山庄旅舍:岭南庭园的现代主义》专著以岭南现代园林史上的经典案例——广州白云山山庄旅舍的长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全书融合大量图片和图纸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分析山庄旅舍建成(1965年)至今的建设背景、理论基础、设计意图、空间特点,特别是阐述了在1965—2019年的多次改建和扩建中,山庄旅舍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揭示了宏观社会背景与微观设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探究岭南现代主义庭园设计思想的同时,带领读者走进更加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山庄旅舍之中。
广州日报:在对山庄旅舍的考察和研究中,这本专著集结了什么最新成果?
林广思:该书涉及许多首次公开出版的史料和测绘资料,包括:(1)2001年改造白云山山庄旅舍的工程图纸;(2)2001年修缮前后的历史资料;(3)20世纪80年代由设计者拍摄的历史照片;(4)2019年山庄旅舍建筑及庭园总平面图;(5)2019年山庄旅舍植物总平面图等。在2019年现状情况记录过程中,采用实地测绘对山庄旅舍的总体布局和细部设计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为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变化对比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
广州日报:从白云山上的山庄旅舍,到珠江边的白天鹅宾馆,岭南建筑旅居空间从未停止与时代对话。那么,岭南传统与现代主义是如何交融的?
林广思:伴随着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广州现代建筑的实践有着自身的“融合密码”,它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现代主义与岭南传统的交集也绝非“形式拼贴”,而是通过三条路径实现深层融合。
一是在地性转译,将传统空间原型(如庭院、廊道)转化为适应现代功能的设计语言,如山庄旅舍的“借景”与现代幕墙的结合;二是气候适应性创新,以现代材料优化通风、遮阳等传统智慧,如双溪别墅的悬挑结构与自然通风系统;三是文化叙事重构,通过建筑空间勾连历史与当代故事,如白天鹅宾馆引入“故乡水”,让市民找到记忆与归属。
文化解读
岭南庭园的“文化演进”
现代主义与岭南传统相距了上百年,“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和“传统的工匠”这两种建筑师之间其实并没有交集。但是有了莫伯治对现代岭南建筑的探索,两种建筑风格就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融入自然环境中。如果把建筑也看成是生物学上的一种物种,那么山庄旅舍可以看成是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地区的一种“趋同进化”成果。
“趋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和欧洲追求的是功能和环境的一种相互关系,岭南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也是这种相互关系,它们在各自的改变中形成了一种“趋同进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