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SA8版:中山新闻

兄妹相隔两年先后圆梦清华

父母分享教育理念:尽量让孩子成为其想成为的人

姜永涛

本文字数:1430

  崔娜瑛兴趣广泛,平时会打架子鼓来缓解紧张情绪。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肖麦

  近日,中山市崔先生的家中再现激动人心的时刻——继2023年儿子崔堤尧获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今年又迎来女儿崔娜瑛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消息。时隔两年,这对同在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读书的兄妹,不仅在学业上表现突出、圆梦清华,更在综合素质培养上展现出独特的成长轨迹。

  记者联系采访了这对兄妹的家长,其父母分享家庭的教育理念:我们没把考清华大学作为培养目标,只是尽量让孩子成为其想成为的人。

  规律作息是培养勤奋品质的根本

  哥哥崔堤尧2005年出生,性格乐观开朗,善于接纳新事物,有时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专注力很强。妹妹崔娜瑛2007年出生,性格理性有主见、善于批判性思考,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兄妹俩性格虽迥异,但在作息规律上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松弛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规律与自由间寻找平衡。”崔妈妈表示,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崔妈妈认为,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培养勤奋品质的根本,强调孩子一定要专心听课,放学回家后要先看作业记录本,然后自觉完成作业。

  在学习方式上,家里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周末放学回家,堤尧即使自己房间有书桌,也喜欢坐在餐桌旁快速完成作业;娜瑛则习惯午睡后再高效学习。“作为父母,我们从不强行干预。”崔妈妈说。

  父母“刚柔并济”的教育法则

  在孩子教育上,崔爸爸和崔妈妈有分工——妈妈在管教方面相对严格细致,主要纠正孩子日常的小错误,爸爸则更多承担安慰和鼓励孩子的角色。面对孩子叛逆期萌生的“偏离轨道”选择,夫妻俩会形成“统一战线”。

  崔妈妈坦言:堤尧在青春期时没有特别的叛逆行为,学习上也没有遇到大的困难,但有一天他突然提出“不想上高中,想自学探索学校未涉及的内容”;娜瑛则在高中选科时与家长产生意见分歧。面对孩子这些“偏离轨道”的选择,家长没有强硬干预,第一时间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耐心列举这些选择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以理性分析引导孩子权衡利弊。最终孩子在父母的理解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力量,同时也在思考后找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

  在回顾对孩子的培养历程时,崔妈妈表示:学龄前要给予温暖的关爱和尽情玩耍的成长环境,也要“言出必行”建立信任。青春期要克制“唠叨欲”,维护沟通通道,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再大些接纳孩子的独立边界,不要因为他们想要与父母保持距离而感到委屈,而应该为他们的独立意志感到高兴并给予支持。

  择校的核心是理念契合

  相比名校光环,崔妈妈更看重理念的契合:择校如择“教育同路人”。崔妈妈表示,堤尧准备升初中时,她参加了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的校园开放日,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团队以及整体教育教学体系都很满意,所以堤尧和娜瑛从初一到高三都在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就读。

  她认为,学校就是锻炼能力的小社会,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孩子品德的培养,多元化课程体系也让孩子避免“死读书,读死书”。比如,娜瑛从小热衷于英语主持,老师不仅让她担任课代表,还鼓励她加入学校广播站。高中三年,她一直主持一个英语广播节目,为准备这个节目,她经常查找最新的海外新闻,这对她的学业有所助益。在崔妈妈看来,要多鼓励孩子参与校园事务与校园活动,这不仅不影响学业,反而让他们在保持优异成绩的同时,收获了比分数更珍贵的成长。

  “考清华大学不是家庭教育的目标,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崔妈妈表示,自己尽量让孩子成为其想成为的人,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逐渐成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未来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也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中山新闻 ZSA8兄妹相隔两年先后圆梦清华 姜永涛2025-06-27 2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