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评论

乡村振兴看数据更要看实绩

杨博

本文字数:819

  乡村旅游人次数据,一套是真实的,一套是对外发布的;土地流转费从村集体走账,算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应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标考核,虚报数据……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数据交差”苗头,把数据达标等同于工作完成,滋生诸多数据“掺水”乱象。

  所谓差事,是指被派去做的事情,其中包含着临时安排和被动接受安排的意思。当一些地方习惯于盲目地把工作任务或指标向下一分了之、一推了之,当明知任务或指标不切实际也要搞“花架子”,当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地把数据“打扮”起来,一种“交差心态”便滋生、弥漫开来。

  如果层层习惯了“数据交差”,后果有多恶劣?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即可得到答案。假设五个层级都抱着“能交差就行”的心态,勉为其难地把工作成效只做到九成,那么总的工作成效才59%而已。可见,当“交差心态”在每个环节累积、发酵,整体工作的进度与成效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譬如,上级划定一个“底线数值”,在县市区做一份排名。个别地方预感排名靠后难堪,索性把数据拔高一点,就会导致整个榜单公信力崩塌。又如,有的地方为了申报“某某示范县”的牌子,在种养规模的数据中“掺水”,不但会虚耗政府资源,还会误导未来的决策安排。从根子上看,花样翻新的“数据交差”其实是片面追求数字指标、过度注重材料台账的结果。

  怎样将“数据交差”遏制于苗头呢?要瞄准“唯数据论英雄”的病根,拧干政策措施与考核指标中的水分。换言之,无论是出台政策措施,还是设定考核指标,都要贴近实际、因地制宜,以第一手信息为基础去考量,不能只在数据和材料里“打转”。具体来看,重点在于两头用力。一则,严防盲目下指标。“键对键”无法代替“面对面”,只有把数字技术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从源头防止随意加压、加码。二则,杜绝随意掺水分。不妨用数智监督应对“数据交差”,把数智技术应用贯通监督全流程,实现从“事后追责”向“过程预警”的转变,让掺水的数据现出原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9乡村振兴看数据更要看实绩 杨博2025-06-26 2 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