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湾区之心”南沙迎来多重里程碑——《南沙方案》“中考”之年、自贸片区设立十周年、建区二十周年。
二十年磨一剑,南沙如今崛起为大湾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的“新高地”,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刷新外界认知——大国重器“梦想”号深海探路,全年新设企业增速领跑广州,《南沙方案》三项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超17亿元。
站在国家战略与湾区发展的双重风口,这片803平方公里的热土正以产业硬核实力、政策叠加优势、人才雨林生态三大“磁吸力”,向全球投资者敞开合作共赢的大门,成为全球投资者抢占湾区发展先机的首选之地。
文、图/耿旭静、董业衡、南宣
新平台 政策红利叠加释放 区域发展动能澎湃
十年前,南沙自贸片区挂牌,三年前,《南沙方案》发布,南沙一直肩负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使命。如今,这里已成为政策创新的“高产田”,累计形成逾千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分别复制推广45项和136项。从“无证明自贸区”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从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到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南沙不断突破制度壁垒,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劲活力。
《南沙方案》的实施更是为南沙发展按下“加速键”: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南沙方案》三项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超17亿元。“政策红利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发展方向上的指引。”金桥司徒邝(南沙)联营律师事务所负责人黄志勇感慨,依托南沙的政策优势,律所执业律师人数从2020年底的20人发展到65人,涨幅达225%,2024年底创收较2020年增幅达602%。
南沙正加速构建“五港联动”发展格局。海港南沙港成为全国车厘子、榴莲最大海运进口口岸;空港联动广深港等五大机场,形成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数港建设提速,全球数源中心服务企业近1.6万家,发布数据超6亿条,成为全国数据要素流通的标杆;金融港创新不断,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额超500亿美元;人才港正搭建国际人才服务枢纽,近三年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数约占广州全市三分之一,近五年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100%。
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粤澳发展促进会的创新成立,更让南沙成为粤港澳规则衔接的“试验田”。截至目前,南沙累计集聚港澳企业超3500家,15家港澳青创基地在孵企业(项目)超1600个,235名港澳人才在南沙执业,2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士获评内地职称。“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政策落地实施,让港澳居民在南沙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湾区生活无边界”。
新引擎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协同创新活力迸发
走进南沙科学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重大科创平台拔地而起,小马智行、中科宇航等科技企业加速奔跑,勾勒出一幅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图景。十年来,南沙GDP从2015年的1139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301亿元,增长约1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8%,成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南沙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南砂晶圆、芯粤能、晶科电子等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封测,南沙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芯粤能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
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更是南沙的“王牌”。小马智行从南沙出发,实现中国Robotaxi行业多个“第一”,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如今,南沙已集聚1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2024年相关产业规模约达100亿元,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更让这里成为技术攻关和产业集聚的高地。
海洋科技领域,“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入列堪称里程碑事件。这艘大国重器将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与之呼应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将与广州海洋实验室等平台形成海洋科创体系,推动南沙成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滋养。南沙R&D投入强度达5.48%,累计培育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南沙设立科技创新母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以健齿生物为例,在南沙科创母基金2000万元投资的带动下,企业已成为中国首家同时拥有牙种植体和个性化基台三类注册证的企业,正冲刺“中国口腔第一股”。
新高地 人才政策精准滴灌 创新生态枝繁叶茂
“选择南沙,就是选择与未来同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人才的心声。作为广州最年轻的行政区,南沙正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通过全周期、多层次的人才政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2025年发布的“青出于南”英才汇聚行动计划堪称全国首创,从英才启梦、寻梦、筑梦、追梦到圆梦,全方位覆盖青年发展需求。来南沙游学、求职的青年可享受最高15天免费住宿,实习期间每月获1000元补贴,新引进落户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分别享受每月1000元、2000元、4000元生活补贴,连发30个月。更具吸引力的是,南沙为创业青年提供“零元创业”服务,本科、硕士、博士创业团队可分别获得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创业支持,有一定基础的团队最高可获200万元经费。
政策的精准滴灌让南沙成为人才向往之地。截至2024年底,全区区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突破900人、项目团队约1800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实践助理教授朱龙潜对此感受深刻:“身边的创业伙伴享受了落户补贴、大赛奖金和青创基地扶持,这些政策让科研创新既有底气又有温度。”
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南沙在生活配套上持续加码。1年免租人才房、2000元一次性购车补贴、3万元首次购房补贴等政策,解决青年后顾之忧;民心港人子弟学校让港人就近入学,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港式社区加速落地,让港澳居民在南沙找到“家”的感觉。
人才的集聚带动了创新成果的爆发。在南沙,从“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多次发射成功,到深海智人“金牛座”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再到奕行智能车规级芯片流片成功,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在这里诞生。“我们带着技术从硅谷来到南沙,正是看中这里对人才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包容。”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说,南沙率先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场景验证机会,这是技术迭代不可或缺的土壤。
向未来 锚定三大方向再出发 “湾区之心”勇担新使命
站在新起点,南沙正以《南沙方案》为指引,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力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杆。
在深层次改革方面,南沙将对标自贸港“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制度体系,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流动自由等方面加大探索。高水平开放领域,南沙将深化“五港联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新质生产力培育。南沙将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汽车制造、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
十年砥砺前行,南沙从湾区一隅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开放高地;展望未来,这片热土正以“闯将”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扛起更大担当。正如南沙主要负责人所言:“选择南沙,就是选择未来;投资南沙,必将赢得未来。”这里有政策的东风、创新的沃土、开放的胸怀,正等待更多有志之士共绘湾区发展新蓝图,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政策创新“高产田”
南沙累计形成逾千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分别复制推广45项和136项。
粤港澳规则衔接“试验田”
南沙累计集聚港澳企业超3500家,15家港澳青创基地在孵企业(项目)超1600个,235名港澳人才在南沙执业,2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士获评内地职称。
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南沙GDP从2015年的1139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30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8%。
人才向往之地
截至2024年底,南沙区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突破900人、项目团队约1800个。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