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州的青山环抱中,蜿蜒的溪流轻吻着两岸青翠的竹林,这里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更孕育着一种独特的天籁之音。洞箫手艺人朱海芳,便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用匠心守护着古老的洞箫制作技艺,谱写着一曲坚守音乐传承的动人篇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儿时武侠剧 心种洞箫缘
午后的阳光斜斜穿过393艺术馆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投下斑驳光影。朱海芳正伏案专注地打磨一枝洞箫,手中的细砂纸在竹管上来回摩擦,木屑如蝶般簌簌飘落。她的指尖轻轻抚过箫身,像触碰珍贵的璞玉,眼神里满是温柔与专注,偶尔凑近竹管,对着光亮处细细端详,调整着每一处细微的弧度。空气中飘散着竹子特有的清香,与打磨时发出的沙沙声交织,构成一首宁静的手工协奏曲。
“朱老师,这洞箫的音孔位置是怎么确定的呀?”一位参观者好奇地凑过来。朱海芳抬起头,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放下手中的工具,耐心解释道:“这音孔的位置讲究可多了,不仅要根据竹子的长短、粗细,还要结合音律原理。差之毫厘,吹出来的音色就大不一样。”说着,她拿起一旁的量尺和刻刀,现场演示起来,“你看,先确定好基准点,再慢慢雕琢,每一刀都得带着巧劲。”一帮洞箫乐器发烧友围在她身边,听得入神,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感叹。
“我第一次听见箫的声音,是在小时候看武侠剧。那声音空灵缥缈,如泣如诉,很治愈,很舒服。从那以后,洞箫的声音便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成长的路上,我对洞箫的好奇与喜爱愈发浓烈。直至我拿起人生中的第一枝洞箫,我便不愿意再放下。”朱海芳这样描述她与洞箫的结缘。
朱海芳是连州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女儿,她与洞箫的缘分,早在儿时便已悄然种下。小时候,一部武侠剧里那空灵缥缈、如泣如诉的箫声,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她的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对洞箫的好奇与喜爱愈发浓烈。当她第一次拿起洞箫,指尖触碰到竹制的箫身,唇间吹出第一个音符的瞬间,便注定了与洞箫一生的羁绊。
视频传网络 乐者来“取经”
对故土的眷恋,对洞箫文化的热爱,让朱海芳毅然放弃都市的生活,回到连州,一头扎进洞箫制作技艺的研究中。她要将连州山水的灵韵,融入千年洞箫文化之中,让这古老的乐器焕发新的生机。
在传统乐器日渐式微的当下,朱海芳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守护这份古老技艺。她在393艺术馆开辟了属于洞箫文化的阵地。走进艺术馆,暖黄的灯光柔和地洒在青砖古墙上,古音绕梁令人沉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在这里,艺术爱好者们相聚一堂,品茗论箫,共同奏响一曲曲悠扬的乐章。同时,朱海芳紧跟时代步伐,将精心拍摄的洞箫演奏视频上传至网络。视频中,她的箫声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激昂澎湃,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不少古乐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向她“取经”学习。
暮色中的连州中山南路旧街区,是朱海芳传播洞箫文化的又一舞台。每当夕阳西下,余晖为老街巷镀上一层金色,悠扬的箫声便会在空气中流淌。箫声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为这条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街巷,注入了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朱海芳手中的洞箫,流淌出的不仅仅是美妙的旋律,更是连州古城的文化密码,是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动人回响。对于未来,朱海芳眼神坚定而执着,“我会继续坚持传播洞箫文化,让更多人认识洞箫,学习洞箫,让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她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洞箫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她的箫声,也必将如同一束光,照亮洞箫文化传承的道路,成为连州这座古城最独特、最动人的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如今,朱海芳的洞箫早已声名远扬。远销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这些洞箫不仅是乐器,更成为很多民乐爱好者的珍藏艺术品,深受网友的喜爱。
洞箫情怀
⚫在世人眼中,洞箫制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整日与粗糙的竹竿、冰冷的工具相伴,寂静的工作室里只有削皮、打磨的声响循环往复,孤独又单调。
“每天保持乐观,做手工,不仅能解决生活问题,更是精神上的寄托。”朱海芳笑着说,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对她而言,洞箫制作不是重复的劳作,而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那些被他人视作单调的日夜,在她这里都化作了与洞箫灵魂交融的珍贵时光。即便工作室简陋,即便收入微薄,她仍日复一日地坚守,用双手赋予竹竿新的生命,用匠心守护着洞箫制作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延续。